再往下的官員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恩蔭的機會,而且大唐致仕已經相當成熟,除了之前狄仁傑那種特殊情況,大部分的官員到年齡就會致仕,現在用這種方式來恩蔭,是一種對致仕官員的再利用。
這封詔令不僅僅是給西域的,燕國、衛國、宋國都發了一份,宋國國中有那種事,自然是不希望和中原有太多聯係,燕國同樣如此,燕王一係擁有強大的實力,心中懷著上位的心思,也一直都在主動或被動的和中原斷聯,至於蓬萊三島就彆提了,大力發展海軍,隨時準備著和大唐翻臉。
現在不翻臉隻是因為誰都不想當出頭鳥,畢竟以大唐現在的實力,按死任何一個王國,都沒有問題,大唐的體量,絕不是他們所能夠對抗的,畢竟三個王國都有天然的缺陷。
燕國沒有西域和遼東,衛國沒有箕子半島和齊國,宋國更是生命線還被中原捏著,隻有等中原衰落,他們才有機會。
洛千秋的目標則很簡單,就是利用朝廷天然的優勢地位,大力促進諸國和中原的交流,使各國的文化趨於統一。
除了這幾個大王國外,其他小的諸王公之國和大唐的交流倒是很多,他們的子弟也都在大唐內部當官,主要原因還是距離大唐太近,就算是漢朝的郡國一樣,生活在大唐境內,不像另外幾個王國一樣天高皇帝遠。
不過這些年下來,那些西南的王公,也開始在崇山峻嶺之間,建造那些塢堡和碉樓,讓人心寒,洛千秋已經下令禁止他們建造,任何膽敢在崇山峻嶺間建造碉樓的,都按照意圖謀逆處理。
洛千秋當然不會將希望都放在文化的交流上,文化這種東西,是附著在政治和經濟之後的。
如果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的話。
當初邦周的天子強盛時,天下萬國的文化就是統一的,後來中央衰弱,萬國的文化漸漸就出現了自己的特點,後來秦漢再次從政治上統一,於是天下的文化才再次統一。
隻要沒有政治上的統一,那文化上的分裂就是注定的。
比如秦國,就必然會伴隨著和中原的遠離,而出現屬於自己的文化,將諸夏道路引導向另外一條路。
而中原朝廷能完成這個再次政治上一統的任務嗎?
洛千秋沒有把握,畢竟當初分封就是因為帝國的統治核心太廣了,無法顧及的無奈選擇。
從這一點上來看,政治上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情,當初洛蘇說天下終將陷入無邊無際的戰火中,同樣是這個原因。
政治上的分歧演變到最後,就是戰爭。
所謂道理說服不了人,那就隻能物理說服了。
來自朝廷的詔令,讓西域沉默。
西域是目前為止最特殊的一個地區,西域是目前大唐周圍的勢力中,最為獨立的一個地區。
要知道,在太宗時期,諸如漠北、蓬萊等地,都是服從大唐的,而西域,是在貞觀末年,太宗皇帝生命中最後兩年,才開始進貢,那個時候也隻是表麵上臣服,雙方開始通商等而已。
西域雖然沒有獨立的法理,但大唐同樣沒有吞並的法理,這比另外幾個王國的處境好得多。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六大王國都是正兒八經的諸侯王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持節,有開啟征戰的權力,有軍權,有政權,因為有核心的緣故,這些年越來越凸顯出獨立王國的趨勢。
而西域則不是如此。
西域是一片政治破碎之地,這裡因為特殊的沙漠綠洲地形,到處都是小國,尤其是天山南麓,更是如此。
西域的統合是因為初代玄門之主洛玄奘的巨大威望,以及西突厥可汗等國主的配合,但現在的西域發生了變化。
新的玄門之主沒有那麼巨大的威望,畢竟洛玄奘那樣的人是少見的,而且也沒有無遮大會這種機會刷聲望,那新的玄門之主,主要威望就來自於法統,即傳統。
這是每一個後世君王所需要麵臨的情況,即,就算是有能力,但能力根本就展現不出來。
而政治破碎的西域,想要讓每一代國主,每一個國家的繼承人,都是正常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世上有很多蠢人,是那種蠢得讓你完成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那麼做的人。
當這種人出現在政治場上,就會造成可怕的後果,西域這種局麵,就在這其中,開始變得亂糟糟,有的人想要反唐,有的人想要挑戰玄門,有的人想要重新做西域霸主。
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大唐的詔令,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那些潛藏在平靜湖麵下的暗流。
讓子弟去洛陽讀書,在常人看來,這似乎是做質子,但配合上後麵的政策,那朝廷的目的就是讓西域和中原加強交流。
從這其中所得到的信息是,朝廷對現在的西域狀況不滿,認為西域離朝廷越來越遠,所以才用了這種軟刀子來割。
那西域該怎麼反應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誰都知道,這隻是朝廷的第一步,最後問題肯定還是要落到玄門上。
那大祭司是怎麼想的?
無數人都將目光投向了神臨城,那位站在西域最巔峰的聖座,會如何麵對這件事呢?
在無人知曉的神殿中,玄門大祭司正展開一封信看著,玄門聖女,同時也是大唐安定公主依偎在他的身邊。
這封信自然是洛千秋送來的。
洛氏子間的親密關係,世人還是不能理解。
大祭司和洛千秋雖然從出生就沒有見過,但不妨礙他們的魂靈已經相交許久,而且感情深厚。
或許有時候洛氏子會因為觀念的不同,或者個人選擇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陣營中。
但洛氏子的立場是永遠一致的。
就比如當初李世民和竇建德爭奪天下,洛氏子選擇了不同的陣營,但一統江山,再造天下的立場是一樣的,隻不過選擇了不同的人罷了。
戰爭早日結束是好事,但洛氏子有自己的判斷。
在姬昭所處的那個世界中,經常有一個問題用來黑劉備,“為什麼劉備不投降曹操,這樣天下一統,就不會再有戰爭,劉備為了一己私利,讓天下分裂,戰火不斷,這難道不是偽君子嗎?”
很多人會被這個問題所迷惑。
但若是細想一下,對於劉備而言,曹操是個什麼人?
基本上把所有壞的詞彙按在曹操身上都不為過,而且曹操屠城,還不止一次。
把天下交給這麼一個對百姓毫無仁慈之心,個人品德基本上沒有的梟雄手中,那不是一個笑話嘛。
況且,就算曹操沒那麼差,誰能保證他以後就不會變差,曆史上前明後昏的君主,難道還少嗎?
劉備這一類成就大事的人,絕不會把希望交給彆人,而是要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心中總有一種信念,“隻有我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且我能控製自己,我永遠都不會變。”
恰巧,洛氏子都有這種信念。
所以洛氏子經常分開,但正如先前所說,洛氏子的立場是不會變得。
西域一脈的洛氏子,守在西域,和大唐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自然是有自己的堅持,那就是在大唐崩毀的時候,在大唐不能承擔重任的時候,西域能夠頂上去。
這和其他的在中原的洛氏子弟是一樣的,隻不過身處不同的陣營罷了。
洛千秋了解這些,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用家主的身份,來強行命令大祭司洛千慎做什麼,他會擺事實,講道理,來讓洛千慎站在他這一邊,去執行西域的改製。
見到洛千慎讀完信之後在沉思,安定公主當即問道:“兄長在信中說了什麼?”
洛千慎手中掂著信紙,緩緩說道:“兄長在信中詳細的講述了現在中原和西域的關係,以及現在西域狀態,對於整個諸夏形勢的不利。
現在的西域甚至阻礙了諸夏的擴張,去擴展更多的生存空間。”
竟然這麼嚴重?
安定公主連忙將信紙取過來,“西域是天下正中,雖然玄門支持大唐的擴張,但破碎的西域,政治上的不統一,讓大唐並不能繼續向西擴展,大唐龐大的人力物力,隻能在中原內部浪費,燕國和中原的相持,讓燕國有了政治上的野望。
西域的破碎同時導致對於吐蕃的合圍難以成就,楚國的通道也難以打開。
千慎。
種種跡象都表明,現在的西域已經成為了阻礙,這不僅僅是大唐的需要,而是天下的需要。
現在李洛合一走到了最後,家族的大業也已經進入了更深的一點。
吐蕃的存在阻礙了大業,該是時候解決掉它。
若是你有什麼想法,給為兄來信,伱我兄弟該是時候見一麵,好好談談有關於西域和中原的事情了。
不能再任由局勢惡化下去。”
嘶。
安定公主的政治天賦就算是再差,但洛千秋寫的這麼清楚明白,她也不至於看不懂,“夫君,兄長說的這些?”
洛千慎麵色凝重的點點頭,“兄長說的很有道理,現在局勢的確是不同了。”
安定公主有種預感,洛千慎的這種態度,和自己的那個天子妹妹,很有關係,或者說,和太子以及洛王,很有關係。
李洛合一的最後一步。
她剛才看到了這一句,李氏和洛氏的親密關係,一定影響了洛千慎的決定。
我應該也屬於其中的一員吧,安定公主望著洛千慎的臉頰思索著。
“那要和兄長見麵嗎?”
安定公主知道這種事情,不可能通過信件一點點的商議的,來回送信的時間,黃花菜都涼了,肯定是要見麵聊。
但這件事還是要看洛千慎的意思,他是玄門聖座,如果要和大唐天子的丈夫見麵的話,肯定是要通知樞機會的。
這將是一場不亞於國事會談的會麵,吸引許多人的目光。
“見。”
洛千慎毫不猶豫的點頭,“至於地點就選在伊州吧。”
大唐的西都。
同時也是西域大城之一,在那裡會談,是最合適的地點。
洛千慎很快就向洛千秋回信,相約在伊州見麵,在信件寄出後,洛千慎便開始通知在神臨城的樞機,以及那些在外的人員。
時間很快過去,洛千慎開始動身。
玄門聖座出行,有盛大的儀仗,無數穿著玄門服飾的祭司,以及全副武裝的神廟軍護衛在身側。
洛千秋同樣從洛陽離開,大唐禁衛軍保護著他,跨越千萬裡的距離,來到安西大都護府的駐地,西都伊州。
推書,這應該是起點絕無僅有寫兩彈一星時期不被封的書了,很不錯
(本章完)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