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舞台依然精彩紛呈。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與紛爭繼續上演,其中吳國逐漸崛起,吳國,原本十分落後,有“斷發文身”的習俗,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
吳國在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麵都相對滯後,“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患,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軍事上也非常落後。
然而,吳國的命運在公元前584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楚國大臣巫臣逃到了晉國。巫臣向晉國獻策,聯合東南的吳國來共同對付楚國。
於是,巫臣作為使者來到吳國,向其傳授了不少軍事技術,“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吳國由此才掌握了駕馭戰車的技術。
與此同時,巫臣還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了吳國,自此吳國開始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雙方不斷進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凡中國之長技皆與吳國之”,晉國為了促進吳國的發展,將自己所有的先進技術都交給了吳國。
在晉國的強力扶持下,吳國開始快速發展,特彆是在軍事方麵。而吳國的君主闔閭也注意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力招攬人才。在闔閭還是公子的時候,便暗中召集了不少人才,比如伍子胥。闔閭繼位後,更是“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以仁義聞於諸侯”。除伍子胥外,闔閭還得到了頂級軍事家孫武。
吳王闔閭雖然是一位篡位者,但他在繼位後,任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對吳國國政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吳國開始“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同時勸民農桑,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在軍事方麵,孫武對吳軍進行全麵的整編、訓練,大大提升了吳軍的戰鬥力。吳王闔閭以身作則,生活十分儉樸,“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他還懂得“體恤民眾而與民同勞”,“在國,天有蓄病,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正是在吳王闔閭的感召下,“民不罷勞,死知不曠”。
經過一係列的發展和改革,吳國實力大增。闔閭多次與楚國交戰,並在公元前506年率領大軍一舉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如果不是秦國援助,楚國差點就此滅亡。吳國的崛起和對楚國的勝利,使得吳王闔閭的名字在春秋時期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而在這之後,吳國與越國之間又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吳越爭霸”的故事也成為了春秋曆史中的重要篇章。
闔閭,姬姓,名光,出生於吳國的王室家族。他自幼聰慧過人,心懷大誌,但成長的環境卻充滿了權謀與爭鬥。
在他年少時,吳國的政治局勢複雜多變。王室內部的權力紛爭此起彼伏,各方勢力為了爭奪王位不擇手段。闔閭在這樣的環境中,早早地學會了洞察人心,深諳政治的險惡。
他的父親吳王諸樊對他寄予厚望,悉心教導他治國之道和軍事策略。然而,諸樊的過早離世,使得吳國的王位繼承陷入了混亂。
闔閭的叔父吳王僚趁機登上了王位。闔閭雖然心中不滿,但他深知時機未到,隻能隱忍不發,暗中積蓄力量。
在這段時間裡,闔閭廣交賢能之士,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的名臣之後,因家族遭難而流亡至吳國。闔閭與伍子胥一見如故,視其為心腹。
伍子胥深知闔閭的雄心壯誌,為他出謀劃策。“公子,如今吳王僚在位,但其才能平庸,不足以引領吳國走向強盛。您應當抓住時機,奪取王位,成就一番大業。”伍子胥誠懇地說道。
闔閭微微點頭,目光堅定地說“吾亦有此誌,但需等待時機。”
終於,機會來臨。吳王僚派遣其弟掩餘、燭庸率軍攻楚,卻被楚軍切斷了退路,無法回國。闔閭認為此時國內空虛,正是奪取王位的絕佳時機。
他與伍子胥精心策劃,準備發動政變。闔閭找來勇士專注,對他說道“此次行動,關乎吳國的未來,成敗在此一舉。”
專諸拱手道“公子放心,屬下定不辱使命。”
在一次宴會上,專主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進獻給吳王僚。趁其不備,抽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身亡。闔閭趁機登上王位,成為了吳國的新君。
闔閭即位後,深知要使吳國強大,必須進行一係列的改革。
他首先召見了伍子胥,說道“子胥,如今寡人登上王位,當如何使吳國富強?”
伍子胥回答道“大王,當務之急是整頓朝政,選拔賢能之士,充實朝廷。”
闔閭采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廣納人才。同時,他還任命伍子胥為相,讓其負責國家的內政事務。
在軍事方麵,闔閭深知軍隊的重要性。他招攬了孫武,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孫武拜見闔閭時,獻上了自己所著的兵法。闔閭翻閱之後,大喜過望,說道“孫先生之兵法,乃絕世之作。寡人願以先生為將,訓練吾國之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孫武欣然應允“大王信任,孫武定當竭儘全力。”
在孫武的訓練下,吳國的軍隊煥然一新,紀律嚴明,戰鬥力大幅提升。
闔閭在位期間,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
公元前512年,闔閭率軍攻打徐國和鐘吾國,取得了勝利,擴大了吳國的領土。
公元前506年,吳國與楚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柏舉之戰。
闔閭在戰前召集將領,鼓舞士氣“將士們,此次與楚之戰,關乎吳國的榮辱。我們要勇往直前,為了吳國的榮耀而戰!”
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吳軍勢如破竹,五戰五勝,直搗楚國都城郢都。
郢都的淪陷,使楚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楚昭王出逃,楚國百姓陷入了恐慌之中。
然而,吳國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太久。楚國大夫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了秦哀公。秦國出兵援楚,吳國的軍隊在秦軍和楚國殘餘勢力的反擊下,被迫撤退。
儘管吳國最終未能完全吞並楚國,但這場戰役使吳國的聲威大振,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
闔閭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始終以民為本。他時常微服私訪,了解百姓的疾苦。
一次,他在田間遇到一位老農,問道“今年的收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