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心係民間百姓,以視察之名深入江南各地,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查看水利工程等民生設施的運轉情況,充分彰顯了皇威。江南地區的繁榮昌盛,那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美食以及溫婉動人的美女。
乾隆皇帝被江南的美景深深吸引,蘇州園林的精致典雅、杭州西湖的波光瀲灩、揚州瘦西湖的旖旎風光,無不讓他流連忘返。
他在南巡期間留下大量詩作,風格大氣磅礴又不失細膩。既以宏大視角描繪江南壯美,如“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又能細膩捕捉婉約之美,如“一枝花對足風流,何事人間萬戶侯”。這些詩作不僅是他對江南風光的讚美,更是對江南文化的推崇與傳承。
乾隆六下江南賦詩,促進了當時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聯係。這些詩作和南巡故事成為研究清朝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也為了解江南曆史變遷獨特視角。
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以江寧織造府為行宮。江寧織造府曾是曹雪芹家族居住之地,在雍正五年,曹雪芹家被抄家,此後江寧織造府空置。
乾隆選擇此處作為行宮,或許有對祖父康熙南巡的效仿,也可能出於對江南地區的重視以及對這一有著特殊曆史意義之地的關注。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下江南,當時乾隆帝40歲,乾隆帝陪同皇太後從京師出發,經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等地,曆時110天。
在淮安,乾隆看到城北一帶內外皆水,僅築土堤防禦,認為此地人煙稠集,若遇洪水難以承受,於是命改建石堤以資保障。
到達江南後,乾隆賜江浙書院殿板經史,將武英殿所刊《十三經》《二十二史》各一部發給各個書院。
經過江蘇和山東時,乾隆下諭將乾隆元年至十三年其積欠地丁銀280萬餘兩、山東欠穀97萬餘石免除。
到達杭州後,乾隆進行閱兵、參觀西湖,然後祭祀禹陵;在回去路上到江寧祭奠明太祖陵,之後又到泰安府東嶽廟拈香。
乾隆在此次南巡中也留下了不少詩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千裡鶯啼綠映紅”。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46歲)
乾隆帝偕同皇太後從京師啟程,沿與第一次類似路線南巡,曆時105天。
沿陸路去泰山祭祀進香,路過平原縣。當時平原境內數月不見雨雪,河水乾涸,井水也日漸枯竭。
乾隆一行儀仗、鑾駕數千人馬行至大營張村時,皇帝妃子饑渴難耐,進駐驛站休息。喝到的水味鹹苦澀,乾隆便命令官員差人尋找水源。
差人在距離驛站西南方向5公裡的太平莊,發現這裡的井水質甘水甜,綿軟爽口,且有數口水井遍布莊內。皇家車隊隨即移鑾太平莊,在此安營紮寨,駐蹕休息。
乾隆見眾人在此解決了旅途饑渴勞頓,龍顏大悅,重賞尋水差人,當即口諭下旨,禦賜“太平莊”為“飲馬店”,這個村子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乾隆這次下江南治理水患。他果斷派出嵇曾筠等水利能臣執行“抽薪之計”。在淮河下遊的洪澤湖周邊地區,高堰等地,以及高郵等沿淮地區,還有長江流域的揚州、鎮江等長江沿岸城市附近水域及長江下遊的一些支流區域實施了這一水利工程。
他們通過調整水閘開合控製排水量,降低水位;大力疏浚河道,清理泥沙雜物,讓水流更加順暢;加固堤壩,防止河水溢出。
最終,經過五年的修建維護,河流河畔良田不再被淹,農民們可以安心耕種,江南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安穩,為江南地區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乾隆第三次下江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51歲)
乾隆視察了黃河,他發現洪澤湖盛漲下河常受水患,於是規定高堰五壩水誌,“上壩增一尺之水,下壩開十丈之門”。親自監督執行,緩解了下河地區水患壓力。正如乾隆可能留下的詩句“黃河浩蕩映天光,治水安瀾意韻長。高堰五壩規有序,下河百姓樂安康。”
又到海寧閱海塘,深知其對江浙財富重鎮的重要性。全麵考察部署,下令加強建設,提高抗災能力。調撥資金人力,確保海塘堅固,保障經濟穩定。乾隆吟“海塘堅固護江浙,財賦重鎮穩如磐。萬民安居頌盛世,江山永固映波瀾。”
視察邵伯金灣閘,親自測量泄水情況。針對問題下令引河拓寬加深,西灣埧再落一尺,拆兩閘建石埧築土堤挑引渠,解決湖水淤壅,改善泄水。乾隆感慨“邵伯金灣察水情,引河疏浚意難平。閘壩調整謀福祉,水利安瀾萬世名。”
乾隆來到西湖龍井,在神運石上題詩“移來不借五丁穿,峭蒨亭亭一朵蓮。聞說鐵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烏年。”壬午暮春禦題。下鈐“乾隆禦筆”方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54歲)
乾隆帝陪皇太後從京師出發,曆時95天。重點視察了江南的水利工程和河防設施。在蘇州乾隆與陳氏相遇,當地官員找來美女為乾隆獻舞,其中揚州女子陳氏也在舞女之中。陳氏的美貌吸引了乾隆,酒過三巡後,乾隆向官員詢問陳氏的出身,當晚官員便將陳氏送到乾隆寢宮。
乾隆對陳氏非常喜愛,想將她帶回皇宮。這一事件引發了後續皇後烏拉那拉氏與乾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