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這些民族,雖然沒有什麼點擊量和讀者,但作者不會氣餒,在作者的心裡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把這些民族特點,生活習慣,各民族的傳統和風俗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華夏,知道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哪怕沒有一個讀者,也動搖不了作者要完成作品的決心。不在乎誰看了,而在乎我寫了,不在乎有多少點擊量,而在乎作者完成了心中的目標。
閒話少說,下麵來介紹我國“土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肅省、湖北省等部分地區。土族的族名源於其祖先“吐穀渾”。在吐穀渾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中存在時間長、活動地域廣、與其他民族關係密切的一個民族。而“土”在蒙古語中意思是“人”字,因此土族也被稱為“土人”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並擁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土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主要有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但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宗教“薩滿教”、“藏傳佛教”“漢族道教”和“漢族佛教”等信仰。
土族的建築特彆具一格,以村落的形式聚居,房屋依山傍水而建。較高的圍牆內是院落,主屋兩側也修有房子,形成三合院,院門兩側修有房子為四合院,房屋三間為一排。主要建築材料為土木結構,屋頂平坦。北麵與院門相對的是正房,東西有廂房,四角有角房。正房一排三間,用木板做隔牆,中間是堂屋,左側是臥室,右側是儲藏室或佛堂。東西廂房是孩子們的住室,角房用來作廚房、倉庫等。住宅的棟梁和門窗上,大多雕刻或描繪著象征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
土族主食以青稞為主食,小麥為捕,主要種蘿卜、白菜、蔥、蒜、萵筍等蔬菜。土族人喜歡喝奶茶,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碗筷。土族人家常能釀造低度青稞酒,釀酒已成為當地重要產業。青稞酒的飲用場合多樣,無論是節日慶典、婚禮、還是日常的社交聚會,青稞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飲品。在特定的場合,如大年初一,人們會飲用加熱的青稞酒,其中加入紅糖、奶渣和磨碎的青稞,這種做法被稱為“滾顛”。此外,迎賓送客時,主人會向客人敬酒,客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禮儀回應,喝酒前用右手無名指尖沾上青稞酒,三彈青稞酒,一彈為敬天,二彈為敬地,三彈為祭眾神。然後,客人喝一口,主人又添滿,客人再喝一口,第三次主人給客人斟滿酒後,客人必須一飲而儘,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和謝意。“三口一杯”的飲酒方式是土族和藏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儀。
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以用無名指沾點酒,舉手向右上方彈三下。土族人尊老愛幼,若騎馬時,遇見認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安。遇見幼兒同行時,便攜帶一程。土族人忌吃圓蹄牲畜的肉。忌諱讓去過月房的人、服喪的人和婦女進入土族的寺廟大殿或家庭佛堂內。土族還忌諱哪幾種人不準進門的習俗,生了孩子的時候、安了新大門的時候、有傳染病的人等,不得進入庭院,並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作為標示。
土族的婚姻儀式隆重熱烈,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土族新娘的洞房內隻有女眷相陪,禁止男子進入,也沒有鬨洞房的習俗。開口儀式的是由媒人或“紅仁切”送親隊中的一位長者主持,誦讀對新人的祝福和對天地、千神萬佛的叩拜。新郎新娘要連續拜四次,然後進入洞房。接著是謝媒人的儀式,土族稱之為“瓦日哇西買拉”。在這個過程中,娘家送親人在婆家院子裡擺嫁妝,給新郎梳妝打扮,穿衣戴帽等儀式。完成這些傳統禮儀後,前來道喜的客人和陪客們一起謝媒人,主人壓在桌子上的錢幣是給媒人的,並反複三遍,每進行一次要在媒人的額頭貼酥油並敬炒麵和酒。
土家族的美食繁多“張關合渣”又稱懶豆腐,是恩施土家人的傳統美食。“柏楊豆乾”也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特色菜肴,因產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柏楊村而得名。它的主要食材是豆腐。土家“醬香餅”又稱土家香醬餅、湖北醬香餅、恩施醬香餅,簡稱醬香餅或香醬餅。又號稱“中國披薩”。製作材料有麵粉、甜麵醬、郫縣豆瓣醬等。土家“油茶湯”是一種似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同時,喝油茶湯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土族做月餅過中秋。還有“鍋蹋”、“燙水烙餅”俗稱“蛇落皮”、“普什作”、“馬打滾”等美食。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食。土族習慣日食三餐。
我國達斡爾族的傳統民居,通常采用鬆木或樺木作為建築材料,搭建房架,使用土坯磚或土垡作為牆壁,室內室外用黃泥勾縫,屋頂覆蓋的是草。根據家庭人員的多少,經濟條件的好壞,來決定修建多少間房屋,要想修房子最低要修兩間、其餘的間數不等。其中二間房通常將西屋作為臥室,東屋作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房屋中間為廚房,兩邊為居室。窗戶的設計和位置選擇很講究,要選在利於采光和通風的地方。達斡爾族“蔓子炕”的房屋設計,也就是一種相連的三鋪大炕,修有“蔓子炕”的這種房屋,有很好的保暖性能,是達斡爾人冬季睡覺取暖的地方。室內住房,達斡爾族人有著獨特的規矩,西屋被視為貴重的房屋,南炕為上等,通常由長輩們居住,西炕則專供客人使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改善,達斡爾族的居住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磚瓦房逐漸增多,火炕仍然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歡。達斡爾族的民居以內院主房為中心的對稱格局,既寬敞明亮又冬暖夏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達斡爾族的祖輩是契丹人。當時契丹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契丹人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信奉“薩滿教”。他們以遊牧為主,也種一些農作物,還打獵捕魚,善於騎馬射箭,非常彪悍。同時其民族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曾經建立了遼朝和西遼兩個朝代。達斡爾族與契丹人有著密切的血緣和文化關係,傳說達斡爾族的祖先是一支契丹軍隊的首領薩吉爾迪漢,他率領部下來到黑龍江流域修建邊堡,堡多年長,後來就慢慢地在據地定居了。因為這些當兵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現在定居此地,沒有一個統一的信仰和風俗,於是軍隊首領薩吉爾迪漢就統一了所有人的信仰和風俗習慣,這些獨有的信仰和習俗,與其他民族區彆了開來,也就形成了現如今的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同胞善做美食,他們將柳蒿芽采摘回來後洗乾淨,放在開水鍋裡加上一些堿焯水,能使柳蒿芽嫩軟並除去部分異味。然後撈出來清洗並擠乾菜中的水份,切碎放入快煮熟的芸豆鍋裡加上葷油、鹽巴等調料,再放些豬肉加水,等芸豆煮熟後即可出鍋食用。這是一道湯菜。達斡爾族的“手把肉”所用的原料不一樣,是把牛、羊丶豬、麅等動物的肉都當成原料,不像其他民族,隻用羊肉做原料。至於做法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稷子米飯”是達斡爾人最喜歡吃的傳統飯品。稷子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營養豐富。“韭菜花”是一種鹹菜。也是吃火鍋和肉類不可缺少的調味品。還有鐵鍋燉大鵝、奶食、牛奶麵片、鯽魚燉湯、血豆腐、梅裡斯大片肉、笨奔福豬肉、雪水涼麵等在這裡就不宜提起了。
達斡爾族的傳統文藝有摔馬跤、燈節、庫木勒節、中秋節、抹黑節、烏欽、紮恩達勒、清明節,端午節等。這些節日和節日上的文藝表演,與其他民族的表演形式沒有多大的區彆。達斡爾族服飾以袍式為主,男子通常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而婦女則以布衣為主,擅長手工刺繡,服飾上的花紋及圖案展示了達斡爾族的文化和精神內涵。101novel.com14年,達斡爾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達斡爾族的文學有原始氏族社會開始的民間“口頭”文學和從遼代開始的作家“書麵”文學兩部分。民間文學又分為散文體和韻文體兩大類。達斡爾族的“紮恩達勒”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是一種即興填詞和即興編唱的文藝,曲調相同,內容隨機而定。達斡爾族以其開朗豪放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傳統而聞名,其中“罕伯舞”(達語譯之為“哈庫麥”)是達斡爾族舞蹈傳統和藝術風格的主要表現,體現了達斡爾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
仫佬族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戰國末年,仫佬族是百越裡西甌駱越民族的分支。在秦朝統一嶺南後,仫佬族的祖先同嶺南其他族群一起被統稱為“僚”,僚是一個族群。他們大體分布在貴州西北、中南和廣西中北部。在元代末明代初,沐僚已經定居在廣西羅城一帶,隨著時代的演變,沐僚漸漸的有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習俗等,便更名為“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的部分地區。在廣西,仫佬族大多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而在貴州,他們主要居住在麻江、凱裡、黃平、都勻、福泉等地。仫佬族的文化和傳統反映了他們與漢族、壯族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他們的語言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南語、侗語非常接近。仫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詞彙,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仫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
仫佬族的傳統節慶活動豐富多樣,其中“依飯節”是仫佬族信仰習俗的結晶,已成為仫佬族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依飯節”是仫佬族獨有的傳統節日,旨在慶祝豐收和感恩祖先。依飯節的來曆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是關於仫佬族始祖因犯罪被放出後,得到守監梁、吳二人和白馬姑娘的幫助而逃脫,為了感恩他們的救命之恩,設立了“依飯節”。慶祝時間為立冬時節,仫佬族人民會舉辦隆重的祭祀道場,全程伴隨著熱烈的歌舞表演。“走坡節”也是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所謂走坡顧名思義,這個節日是在山坡上進行的一項活動。走坡節是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舉行。是仫佬族青年男女尋找終身伴侶的日子,現在也被稱為仫佬族的“情人節”。仫佬族地區素稱“煤鄉”,采煤曆史悠久。
仫佬族習慣獨家獨院,而又戶戶之間有側門相通,這種設計既方便了鄰裡之間的日常交往,也便於躲避災難和相互救。仫佬族民居用火磚砌牆、屋頂是青瓦覆蓋。火磚由煤矸石粉和白泥混合燒製而成,這種磚結實耐用。民居的內壁下方用煤灰批蕩一米多高,地麵用煤灰與石灰等材料混合打挘而成,這種地麵具有一定的保溫、防潮性能,有助於改善室內環境。在內壁的批蕩上方,繪有小動物和花草等圖案。仫佬族建房選址通常背麵靠山,村落前方通常是道路和田地。村後的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寨子裡有參天的古樹,把人和自然融為一體。
仫佬族民居內部設計考慮到了實用性和舒適性。仫佬族民居的內部布局也具有其特色,多為四合院形式,有門樓、圍牆、中隔天井,是“三間四房七門八窗”的布局,因為家家戶戶都養牲畜,又是集居,修建時對通風排水要求非常高。正屋的外麵有天井,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排水。正屋兩邊建有小房,可用作柴房、廚房或畜房,但人畜是分開的。畜生居住的地方經常清理,保證了環境衛生。
仫佬族也有很多的經典美食“羅城辣椒缽”在仫佬族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碗辣椒缽。食用時,他們會將蒜米和辣椒一起搗碎,加入豆角酸、薑酸、板豆和藠頭酸一起攪拌。這道菜清涼解暑,也滋補了身體。“重陽酒”是仫佬族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品。“重陽酒”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仫佬族家家戶戶選出上好的糯米釀造而成的一種酒。美食還有枕頭粽、五色糯飯、鬥糍粑、白饃、九層糕、仫佬白糕、花生板栗、山筍燜山豬肉、三角紅肉等。仫佬族的傳統主食是大米、玉米和薯類。
喜歡戎馬生涯致富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戎馬生涯致富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