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表其人,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
自初平元年出任荊州刺史以來,重用荊州士族,已控製江北諸地。
昔日聞聽天子被李傕、郭汜所擁,便趁機遣使進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
得此名望之後,他一麵開經立學,愛民養士,一麵外合張繡、袁紹,一時擁兵十餘萬,又兼水軍雄壯,以文聘、劉磐、黃祖等將分守四方,可謂自守無憂。
然則去年曹操南下被張繡詐降之計擊敗,便多次試圖南下,劉表不得已隻能與曹操多次開戰。
正當秦瑱出使前來之時,實則劉表這邊才剛收到朝廷下達讓他協助劉備討伐孫策消息。
看著朝廷方麵發來的詔書,劉表不由召集了麾下群臣前來議事道:
“今吾用張繡於淮南拒曹操,曹操以曹洪多次南下。”
“眼下孫策遠在江東,並未與我軍為難;”
“劉玄德雖是吾同宗之人,卻也無甚交往!”
“正值此時曹操發來此書,是何意也?”
“莫非是欲調離我軍,而後圖謀南陽之計?”
關於劉備和曹操秘密劃分陳國之事,實際上並未傳開。
由此劉表還不知道劉備和曹操進行了秘密交易,對於現在突如其來的天子詔有些疑惑,生怕是曹操的計策。
但他話一說完,便見一黑衣士人起身笑道:
“使君勿憂,以在下觀之,此未必是曹操之計,而是劉備之謀也!”
“因現在劉備得曹操麾下秦瑱輔佐得入淮南,去歲與孫策大戰於壽春,兩家積怨頗深。”
“此後劉備和孫策兩家不和,而今孫策攔江收稅,便是欲斷劉備之糧。”
“劉備雖以仁義為名,卻也是一時豪傑,安能忍受孫策如此?”
“再者秦瑱亦是深謀之士,必欲對孫策處之而後快!”
“再下聞聽今年四月陳王遇刺,曹劉兩家出兵陳國,於陳國交戰一陣,又行和談。”
“最終劉備撤出陳縣交予曹操,而曹操與之平輿交換。”
“可知曹劉兩家必已私下結盟,互為表裡。”
“而今朝廷被曹操把持,必是劉備向曹操請命,讓朝廷下詔討伐孫策。”
“故此非曹操之計,而是劉備圖謀江東之謀也!”
隻見這個說話之人身長七尺有餘,長須飄飄,容貌不凡,正是劉表麾下主簿蒯良。
劉表聽聞此言,自是撫須沉吟道:
“如此觀之,劉玄德能與曹操共謀,亦非善與之人!”
在這個時間線上,劉表就沒見過劉備,自也不存在對劉備有什麼印象。
可他一聽劉備能逼得曹操和談,便知劉備沒有表麵那麼簡單。
畢竟要是沒點本事的話,曹操這等梟雄也不會被逼要用平輿來換陳縣。
從種種表現看來,劉備至少也是個知人善用之輩,絕非庸人可比。
如此想著,他不由眉頭一皺,對眾人道:
“即如子柔之言,此乃劉備之謀,而今天子又已下詔,吾又當如何處之?”
他這人最喜歡的就是玩一手平衡,曹操太強,他就抵抗曹操。
劉璋安居益州,他就謀劃劉璋;張羨太囂張,他就討伐張羨。
眼見現在劉備要打孫策,還把他拉扯進來,他就頗為不喜。
而他話音剛落,便又見一人起身,其人生得是長須寬肩,方麵重頤,端的威武非常。
此人便是劉表麾下鎮南將軍軍師蔡瑁,他一起身便對劉表道:
“現雖有天子詔,主公卻不當領命!”
“因劉備其人非久居人下之輩,初時未得良謀,便縱橫於諸侯之間。”
“今一得秦瑱,便取淮南而殺袁術,若叫其全據揚州,必為我軍大患!”
“現在彼等所以求助我軍,多半便在劉備乃北人,不習水戰,下江東不得。”
“我軍若出兵助之,劉備得以南下,江東必為其所據。”
“我軍出兵不僅無一利,來日必反受其害,於情於理,不當出兵!”
劉表聞言,自是暗自點頭,可這時,卻見彆駕劉先起身道:
“使君,事情不當如此而論,也不當如此行之。”
“劉玄德與使君乃是同宗,其先南下徐州,陶謙退位讓之徐州而不應,由此可見之仁。”
“後呂布兵敗投徐州,雖納呂布而不疑,此謂之義!”
“今雖得秦瑱而取淮南,亦是尊天子令而討袁術,此謂之忠。”
“去年劉備奪還玉璽,奉於天子,天子方才以此功恢複其祖爵,以正其宗親之位。”
“方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便須這等帝胄之後挺身而出,方可匡扶漢室,平定亂局。”
“與之相比,孫策乃逆賊之後,其父孫堅先殺王刺史,後隱玉璽而至敗亡。”
“孫策亦是不思進取,攻廬江、吳郡諸地,一路多造殺孽。”
“吾聞其人暴躁嗜殺,堪比昔日項羽,人稱小霸王,自占領江東之後,便常有整軍尋仇之意!”
“使君於此不欲東去,卻需防孫策整軍西進。”
“而今正逢劉玄德欲討伐孫策,我軍正可助之一臂之力,先除此害為妙。”
“如若不然,劉備不能南下,縱容孫策壯大,來日他攻淮南不得,又來取江夏,我軍又如何應對?”
“再者,眼下天子下詔令我軍出兵,使君受天子命而領荊州,豈可置天子命於不顧?”
“若主公抗命不出,則來日朝廷如何視使君?天下士人又如何視我等?”
“使君昔日單騎而來,所以平定荊州,皆因使君奉王命而尊天子。”
“現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裡肅清、群民悅服,正是報王命之時,豈可言抗詔不出?”
劉先其人,字始宗,乃荊州神童周不疑的舅父,此人博聞強記、明典故,口才極佳。
現在一番話說出來,頓時又讓劉表皺緊了眉頭。
在他看來,蔡瑁的話有道理,劉備絕非久居人下之輩。
讓劉備占據揚州,就是給自己找來一個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