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衡量一名帝王是否稱職,甚至偉大,無非看他在文治與武功方麵的成就。
玄宗不是開國皇帝,若論起武功,恐怕難與戎馬一生的太宗,以及把大唐疆域擴張至極限的高宗相比。那麼他想超越先人,就隻剩文治了。
開元十一年(723年),玄宗成立麗正書院,讓宰相張說兼任院長,延聘當時著名學者參加,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禦史趙科曦都在其中。
賀知章後世名聲極大,除了號稱“飲中八仙”,一手草書寫的酣暢淋漓,由其所作《回鄉偶書》,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這些飽學之士聚攏在一起,有的修書立著,有的擔任顧問,為玄宗治國理政精神層麵的支持。
為了讓他們安心本職,玄宗給予他們優厚的保障條件和待遇。中書舍人陸堅有些看不慣,認為豢養這幫人對國家沒任何用處,隻是白白浪費錢糧,準備上疏奏請玄宗將他們辭退。
張說把他叫來,鄭重告誡他說“自古以來有多少帝王在和平年代忙著大修宮室、追逐聲色,享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現在聖上禮遇學士、修撰典籍,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陸先生你怎就如此不明事理!”
玄宗聽人談及此事,對張說愈發看重!
開元十二年(724年)三月,太史監南宮說奉命赴各地觀測日晷精度和北極星。
南宮說曆時五個多月,先後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浚儀(河南開封)、郎州(湖南常德)、蔚州(河北蔚縣)、交州(今越南境內)等地設置了多個觀測點,在每個觀測點都樹起一座八尺長的日晷,安排專人於夏至午時同時展開測量。
八月,南宮說乘船前往海中,南望老人星,發現在老人星下麵的璀璨星群中,有許多不知名的星星。
關於天文星宿過於專業,非我所長,這裡不多贅述,隻需知道南宮說能開展如此大規模的異地同步測量,足以說明當時的社會秩序極為安定。
不久之後,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水運渾天儀研發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人一行,以及發明家兵曹參軍梁令瓚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這部渾天儀由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鑄成,上麵刻有各種星宿,通過水力撥動齒輪轉動,用以模擬日月星辰的運轉。同時,又豎立起兩個木人,通過機械傳動裝置,讓它們每過一刻鐘擊鼓,每過一個時辰敲鐘。
這部具有自動報時功能的天文儀器,比起西方的自鳴鐘早了六百多年。
同年六月,玄宗考慮到天下已經大同,頒詔停止推行了三年的全國人口、農田大普查工作,允許逃離本籍的流民就地加入當地戶籍,由州縣分給閒田荒地開墾耕植,並視情收取少量租賦。
任命宇文融為禦史中丞,以勸農使身份巡行各地,與州縣官吏研究商定具體問題。各地凡涉及農耕、賦稅之類事務,不分大小一律先報宇文融,再報中書省,各司也按宇文融指令展開工作。
因山東旱情嚴重,玄宗讓朝中優秀官員分赴山東各州出任刺史,安撫災民。通過各級遴選推薦,確定了黃門侍郎王丘、中書侍郎崔沔、禮部侍郎韓休等五人。
崔沔是張說副手,原在地方任職,受張說引薦進入核心部門中書省做了侍郎。按照當時規矩,中書省下發各類指示、通知均由宰相做主,侍郎署名即可。但崔沔很有些擔當與操守,不願應付差事,本著對工作負責的態度經常發表意見,且時常與張說相左。張說心胸不是很大,礙於崔沔是自己挑來的人不便多說,借機把他調離。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唐內部已經沒什麼事能引起玄宗興趣,精力旺盛的他開始把關注點轉移到了海外,動了經營四方的念頭。而想要發動戰爭,最緊要的就是錢!
宇文融此人在曆史上很有爭議,用現代眼光來衡量,他是個具有強大執行力、精準計劃力,且頗具經濟頭腦的官員。自他擔任勸農使以來,朝廷賦稅增加了數百萬緡,由此得到玄宗寵幸。
但群臣對此多持批評態度,認為宇文融施政過於苛細,煩擾百姓。玄宗讓百官在尚書省討論,公卿以下官員畏懼宇文融權勢,不敢有所異議。
戶部侍郎楊瑒公開反對,沒多久就被玄宗外調為華州刺史。玄宗讓宇文融接替楊瑒,成了統管全國戶籍財經的一把手。讓他與州縣商議,成立勸農社,務使各地貧富互助、耕耘有時。
開元十三年(725年)二月,玄宗在第一次從朝廷選派五名優秀官員,交流到地方任職的基礎上,又親自挑選了大理卿源光裕、尚書左丞楊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名大臣,到外地出任刺史。並讓宰相、親王以及各部門主官到城外為他們餞行,賞賜禦膳、太常府奏樂、內坊歌伎演出,一係列儀式搞的極為隆重,玄宗還寫了首十韻詩勉勵他們好好工作、多出政績。
這樣的規模排場,讓多數到外地任職的官員倍受鼓舞,但也有少數人例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比如尚書左丞楊承令,他就對這次安排很有意見。到了汾州刺史任上一直意氣消沉,且時常自言自語的絮叨“我調到這裡是有其他原因的。”言下之意無非埋怨不該讓他離開長安,玄宗聽後大為惱怒,認為此人境界太低,與朝廷高級官員應有覺悟不相符,一紙詔令把他貶為睦州彆駕。
作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封建帝王,玄宗夢寐以求的大事有兩件一是統一海內,萬邦朝貢;二是泰山封禪,彪炳千秋。
第一件早已實現,大唐疆域之廣,舉世無雙。現在隻剩封禪了!
五十多年前的乾封二年(666年)正月,玄宗的祖父李治曾攜武則天前往泰山,組織了有唐以來第一次封禪大典。
封禪,是太平盛世的象征。現在的大唐,比五十年前更為強盛,具備了封禪資格!
宰相張說清楚玄宗想法,力勸玄宗封禪。
開元十二年(724年)十一月,張說攜百官多次上表,奏請封禪。獲得玄宗允準,詔令於明年十一月十日在泰山組織祭祀。
張說首次提出封禪主張時,宰相源乾曜因嫌麻煩,對此持反對態度,由此與張說產生了矛盾。
關於封禪儀式,張說並不擔心,有乾封年間的現成經驗為參照,他很快草擬完畢呈交玄宗審閱。
他擔心的是封禪期間,後突厥會不會借機前來進犯,這才是關乎封禪是否如期舉行的大事。他前思後想也沒能找出個好辦法,於是叫來兵部郎中裴光庭商量。
裴光庭的父親,是高宗年間三征突厥,又提出張榜公示科舉名次,身兼文韜武略的超級牛人,裴行儉!
裴光庭自幼受到家風熏陶,很有一些能力與見識,略作思考後從容答道“封禪,是宣告成功的大典。如今就要到東嶽祭天,卻還畏懼戎狄侵擾,恐怕不是昭示盛德的做法!”
張說問“你有什麼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