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初四,順宗因健康問題讓位給了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
八月初九,時年二十八歲的李純繼位,是為唐憲宗。
身為安史之亂後的第五位帝王,他能交出一份什麼答卷?能否實現從肅宗開始就一直期盼的中興大業呢?
一上任,憲宗姑祖母兼嶽母升平公主就送來五十名女仆,憲宗婉拒道:“上皇(指順宗)從不接受進獻,朕又怎敢違背!”
不久,荊南節度使也送來兩隻寓意長壽的長毛龜。憲宗頗為反感的說:“朕重視的是賢良!類似嘉禾、神芝這樣虛幻的祥瑞,今後隻許依製申報禮部,不準再向我報告。至於珍禽異獸,一律不許進獻。”
這樣的做法,讓人聯想起他祖父德宗繼位之初時的樣子。但凡新任帝王,總會通過幾件小事來體現自己的聖明!
緊接著,憲宗委派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潘孟陽,赴江淮一帶巡察百姓疾苦。
處理完了手頭一些必不可少的應景工程,憲宗隨即著手搭建自己的宰相隊伍!
因順宗在位僅有短短八個月,目前這套官僚體係仍基本沿於德宗時期。德宗猜忌成性,晚年又懈於政務,官員缺編現象嚴重。即便是在位的那些高官,也是要麼貪婪無度,要麼因循苟且,沒什麼真正想事、做事的人!
靠著這套人馬打天下,彆說中興大業無望,即便想要維持現狀,恐怕都會很難。
在新人尚未湧現之際,那就隻能在被德宗冷落的老臣中去尋找挖潛。
尚書左丞鄭餘慶,曾在貞元年間做過宰相,後因一點小事被德宗貶為郴州刺史,幾經浮沉才又調回朝中。他雖無過人才華,但也精於政務,為人方正沉穩,很有操守品行。
翰林學士鄭絪,曾兩次臨危受命,起草順宗、憲宗的繼位詔書,在宦官威逼下表現的頗有膽識。
還有太常卿杜黃裳,曾做過名將郭子儀的幕僚,才識過人,卻因受到奸臣裴延齡排擠,十年沒有升遷一職。
憲宗將他們全部用為宰相,於是一個以杜黃裳為主的參政班底開始運轉!
另外,原禦史中丞武元衡,其曾祖武載德是女皇武則天的堂兄弟。順宗在位時,他因不願加入“二王、八司馬”一黨,被王叔文找茬貶為右庶子。這次也官複原職,不久改任戶部侍郎,後來接替杜黃裳擔任宰相,成為第二個對憲宗影響較大的能臣。
一次,憲宗與眾宰相就“帝王是勤於政務的好,還是拱手無為的好”這一議題展開討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憲宗是有所考慮的,因為他祖父德宗就是一副事事親為的作派!
杜黃裳道:“帝王既要承續宗廟社稷,又需安撫天下黎庶,日夜憂心操勞於政務,原本是無暇安逸。然而滿朝文武各有職責,國家政務也有輕重緩急之分。如果帝王能審慎遴選天下英才,將他們放到合適崗位,有功行賞有罪懲處,選拔任用公平公正,又有誰會不儘心本職,朝廷的大小事務又何愁不能做好!”
“聰明的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選用賢良上,這是虞舜能無為而治的主因。至於刑獄、采買這類繁瑣事務,自有職能部門處理,無須君王勞心費神。”
“從前秦始皇親自稱量奏疏重量,魏明帝在尚書省檢查公文往來,隋文帝勤於政務護衛隻能站著就餐,這三位帝王都以勤奮著稱,對當時政務卻未產生多大益處,反倒招來後世取笑,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身為君王的大道。”
“君王最怕不能推誠以待,臣下最怕無法竭儘忠誠。如果君王猜忌臣下,臣下欺瞞君王,這樣還想奢求天下大治,豈不太難!”
憲宗聽得格外認真,連連點頭稱是,這番話對他今後的施政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配好了宰相隊伍,憲宗開始麵向社會選拔人才。
貞元元年(806年)四月,他親自組織殿試,考核由各部門舉薦上來的賢良。
校書郎元稹、白居易,監察禦史獨孤鬱,前進士蕭俛、沈傳師名列前茅。
憲宗當即任命元稹為左拾遺、白居易為周至尉兼集賢校理、蕭俛為右拾遺、沈傳師為校書郎。
左、右拾遺均為諫官,至於集賢校理、校書郎,可理解為後備翰林,官職不高卻可直言朝政。
這些人裡,除去沈傳師年過四十,其他都是三十左右的青年才俊。後來,元稹、蕭俛均官至宰相,而白居易、獨孤鬱、沈傳師也都各有成就!
元稹為人最為精明,也最具政治頭腦。拾遺命令一下,他立刻上疏:“當年太宗讓王珪、魏徵擔任諫官,時刻陪伴左右。但凡有三品以上官員奏報國事,都會安排一名諫官跟隨,以便隨時糾正過失,天下因此得以大治!”
“反觀如今,諫官既無法得到單獨召見,也沒有參預朝政的機會,每天隻是與普通官員一樣,列隊朝見而已。願陛下能經常在延英殿麵見諫官,讓他們暢所欲言。不要僅僅將他們放到諫官位置上,卻又疏遠他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