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李昂是個頗想有番作為的帝王,平時很勤政也很節儉,有夢想也有追求。而在當時,攔在他前麵的最大障礙,非宦官莫屬。
文宗的爺爺憲宗、哥哥敬宗都是宦官所害,文宗本人也由宦官擁立。這些宦官與朝中大巨內外勾連,驕橫不可一世。就連當初害死憲宗、敬宗兩位天子的宦官,如王守澄、陳弘誌之流,依舊過得瀟灑快活,令文宗意憤難平。
太和四年(830年)七月,文宗對翰林學士宋申錫提及此事,宋申錫勸他設計緩圖,逐步削弱宦官勢力。
文宗覺得宋申錫持重謹慎且忠心耿耿,是個可以倚靠的力量,遂將其提任為尚書右丞。不久,又讓宋申錫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令其謀劃誅除閹黨一事。
經過一段考察,宋申錫向文宗引薦了自己信任的官員、吏部侍郎王璠出任京兆尹,由其實施抓捕行動。
不料宋申錫識人不準,王璠早就有意歸附王守澄,便將此事故意泄露給了王守澄。鄭注正與王守澄廝混一處,出於利益考量,與其共同暗中設防。
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賢良開明,在朝中頗有人望。鄭注讓神策軍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謀立漳王為帝。王守澄也去麵見文宗,奏報宋申錫欲圖不軌。
缺少主見的文宗竟然信以為真,以為宋申錫背叛自己,不禁勃然大怒。
王守澄當即就要派出兩百飛龍衛屠滅宋申錫全家,飛龍使馬存亮擔心引發京城動蕩,堅決反對,力勸王守承召集其他宰相商議後再定。
馬存亮是宦官中為數不多的好人,秉性純良很得人心,加之手握兵權,王守澄奈何他不得,隻好悻悻作罷。
當天,文宗遣使通知眾宰相到中書省東門。尚不知情的宋申錫按時前來,使者冷冷的說:“所召之人沒有宋公。”
宋申錫自感不妙,惶恐看向延英殿,用笏板擋住臉踉蹌退了下去。
宰相們進入大殿,文宗一臉嚴肅的將豆盧著、王守澄所上奏疏出示給他們,大家驚愕的相互對望,沒人再敢說話。文宗遂令王守澄收捕漳王與宋申錫的親信晏敬則、王師文。
晏敬則屈打成招,被迫承認宋申錫結交漳王屬實。
文宗準備處死宋申錫,左常侍崔玄亮叩頭力諫,流淚勸道:“殺個匹夫尚且需要慎重,何況當朝宰相!”
牛僧孺說:“身為臣子,官至宰相已是人生。如果所告屬實,那宋申錫是在圖什麼呢!以他的為人,不至於做出這樣的事,懇請陛下交付法司重審!”
鄭注擔心發覺他們的誣告行為,也勸王守澄不要把事情搞大。
最終,宋申錫被貶為開州司馬,淒涼死於貶所。漳王李湊也無辜中槍,貶為巢縣公。
鄭注在此次事件中,完全站到了王守澄這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傾向於閹黨,他的立場隻為利益服務,為了利益隨時都可改變立場!
鄭注雖然靠著王守澄引薦,以及精湛醫術得到文宗寵遇,然因沒有參知國政的身份,文宗不可能與他談論機密要務。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李訓——出場了!
李訓,原名李仲言,前任宰相李逢吉的之侄。甘肅武威人,科舉入仕。李逢吉在任期間,他沒少禍害他人,是李逢吉當年的“八關、十六子”之一。
寶曆元年(825年),他在李逢吉授意下,參與構陷宰相李程未遂,坐罪流放象州(廣西來賓)。直到太和八年(834)遇到大赦,才返回洛陽。
恰好李逢吉正擔任洛陽留守,叔侄倆閒聊時談及鄭注,李訓說他認得鄭注,李逢吉想重返相位,讓李訓攜重金到長安請托。李訓是個善托門路的人,沒幾天便與鄭注打得火熱。
鄭注將他引薦給王守澄,王守澄又推薦給了文宗,稱李訓善講《易經》。
文宗性喜讀書,便召李訓入宮。李訓出自豪門見過世麵,生得高大帥氣又能出口成章。文宗見後大喜,認定他是可堪重用的奇才,準備將他召入翰林。
時任宰相李德裕與李逢吉本就矛盾很深,不願讓李逢吉的侄子進入中樞,勸文宗說:“陛下應當聽說過李訓此人吧,當年他誣告宰相,是個妥妥的奸佞,這樣的人品不宜放到身邊。”
文宗不以為然的說:“難道還不允許人家改過了!”
李德裕答:“臣聽說隻有顏回才能不犯同樣錯誤!聖人有過,是因思慮不周所致。至於李訓,本質上就是惡人。裡麵已經爛透了,如何能改!”
文宗道:“他是李逢吉所薦,朕不想失信於人。”
李德裕不客氣的說:“逢吉身為宰相,竟推薦奸邪禍害朝廷,與罪人何異!”
文宗見他態度強硬,改口說:“那就另外授他一個官職,這樣總行吧。”
李德裕仍不鬆口,文宗無奈之下,隻得看向另一位宰相王涯。
王涯原也不願重用李訓,但見文宗用意堅決,又畏懼李訓背後勢力,於是心領神會的說:“這樣可以。”
李德裕滿臉嫌惡的揮手製止,恰被文宗所見,惱怒的拂袖而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