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後宮佳麗皆需靜候天恩,非詔不得近龍顏,而帝王臨幸之便,則隨朝代更迭,各展風姿。
以清朝為例,其宮廷禮製繁複之至,宛若迷宮,皇帝欲見後宮佳麗,亦需遵循重重規矩,非若熒屏所繪,帝王隨心所欲,穿梭於花叢間。
憶往昔,建州女真崛起於白山黑水間,初時猶似洪荒未辟,部落生活質樸粗獷,為中原士民所輕,笑其不諳禮儀之道。
然其入主中原後,卻一反常態,於禮教之上大做文章,增設諸多前所未有之繁文縟節,近乎苛刻。
尤為奇者,即便是帝妃之間,行那雲雨之歡,亦難逃監視之眼,一老太監立於帷外,或時咳聲以促聖上速戰速決,此景雖為戲說,卻也折射出彼時宮廷生活之一斑。
反觀大明,於後宮之事則顯豁達,除卻嬪妃不得擅訪聖駕之外,帝王行走於後宮,宛若遊龍戲鳳,自由自在,儘顯皇家風範之灑脫不羈。
夜幕低垂,若倦於步履,可召嬪妃共赴溫柔鄉;若欲覓新景添情趣,則直抵佳人繡閣,共繪風月無邊。
理論上,後宮佳麗三千,皆係天子私藏,欲行雲雨之事,隨時隨地可擇一宮女,事畢輕賜妃名,任其歸去。然崇禎帝,非此等輕浮之徒。
他婉拒禦馬監提督方正化之輦駕,悠然自得,哼著小調,步向坤寧宮,心中盤算銀兩之困不日可解,宏圖偉業徐徐鋪展,此乃家國之喜,宜與家人共樂。
憶往昔,周皇後之姿,宛若畫中仙,實為後宮翹楚,令崇禎心馳神往。
更有六妃環伺,恰似七星伴月,一周輪轉,儘享天倫之樂,崇禎步履間,不禁浮想聯翩,此等風流,亦不失為帝王之樂事。
年方廿四,正值青春鼎盛,血氣方剛,非柳下惠之坐懷不亂,展望未來性福滿溢,崇禎不禁心花怒放,暗自得意。
前朝之寵,雖田貴妃獨領風騷,然崇禎獨愛周皇後之溫婉賢淑,眼光迥異,更顯其情之真摯。
大明末年,周皇後以柔情似水,默默為崇禎撐起半邊天。朝堂風雨,崇禎歸途怒容滿麵,而她,從不以言語相爭,隻以溫婉之姿,承受一切風霜。
國庫空虛之際,她更是挺身而出,倡言減用,親執針線,皇袍補丁皆出自其手,儘顯賢德風範。
十年光陰匆匆,大明江山終破,周皇後以一縷芳魂,扞衛皇家尊嚴,自縊以殉,年僅韶華三十三,其情其節,令人扼腕,試問天下,何人能不為之動容?
崇禎獨步坤寧,摒退眾人,悄然而入,尋覓那抹熟悉身影。
正殿空寂,唯餘風聲,忽聞後園笑語盈盈,循聲而至,涼亭之中,周皇後與懿安皇後並坐,宛若雙姝爭豔。
二後見駕,忙起身行禮,崇禎方得細賞周皇後真容。
隻見她身著淡粉錦緞,膚如凝脂,笑靨如花,梨渦淺現,溫婉之中不失端莊。
懿安皇後則素衣淡藍,氣質脫俗,秋水共長天一色,朱唇輕啟,鼻若懸膽,皓齒如玉,若言周皇後是溫婉小家碧玉,懿安皇後便是那清雅大家閨秀,二人相映成趣,共繪一幅絕美畫卷。
"皇嫂安在,崇禎微露訝色,旋身落座於二人間之過廊,言語間不失風度。"
今日晴空如洗,宮中久居,倒教人心生倦意,念及皇妹久未探訪,特來敘舊。陛下日理萬機,怎得閒暇步入坤寧?
"懿安皇後張嫣,其聲溫婉,難掩對崇禎不期而至之驚異。
往昔,前任足跡鮮至坤寧,多流連於田貴妃之側。
然今日,崇禎笑言"
國事雖冗,家之溫情不可忘,久違此間,特來與皇後共話家常。"
憶往昔,天啟無嗣,臨終之際,懿安皇後張嫣一語定乾坤,助前任登基大寶,此恩此情,前任銘記於心,敬重有加。
懿安皇後,實乃紅顏薄命之典範。天啟帝癡迷木工,朝政不問,張嫣鳳冠霞帔,卻難享皇家之樂。
魏忠賢權傾朝野,暗影重重,皇後亦難逃其監控,更甚者,骨肉分離之痛,皆因奸佞所害,生育之路被斷,一生淒苦。隨後,天啟帝亦遭不測,落水而亡,年僅韶華二十三,世事如夢,令人唏噓不已。"
帝王之殤,竟至妻離子散之境,閹黨弄權,東林構陷,其情其景,堪稱世間罕見。
幸得天啟帝暮年醒悟,識得皇後張嫣之深情厚誼,臨終托孤,儘顯明智。
張嫣,後世譽為華夏五大絕色皇後者,與周皇後共赴國難,其貞烈之姿,光耀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