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此槍管,朕欲賜其內壁以螺旋之膛線,令彈丸出膛之際,由直化旋,猶如龍騰九天,增其威勢。
崇禎帝手執火銃,繪聲繪色地對宋應星闡述其構想。
此遂發火槍,實為朕初探火器之奧秘,而曆史烽煙中,火器之進化,朕心中已有藍圖,略分三境。
初為滑膛之速射,繼則線膛之精準,二者皆為前裝,裝彈繁瑣,如老牛拉車,緩慢而艱。
繼而,後裝線膛槍現,定裝紙殼彈、米尼彈相繼問世,猶如駿馬脫韁,速度與威力並重。
待線膛之術爐火純青,火炮亦將脫胎換骨,屆時大明之火器,其勢必如猛虎添翼,威震四方,非昔日可比。
宋應星聞之,眉頭緊鎖,細細思量。以大明當前之工藝,鍛造規格如一之槍管已屬不易,更遑論於鐵骨之內,精雕細琢,刻上那螺旋之膛線,實乃前所未有之挑戰。“
臣雖感前路荊棘,然必竭儘所能,一試究竟。”
宋應星言辭堅定,誓要突破極限。
哈哈,愛卿畢氏,歸途不妨令工部巧匠試手,首功告成者,朕必厚賞之!崇禎帝深諳革故鼎新之道,遂以嘉言勉之。
隨即,龍目轉至玉泉山築造之進展,及外務府衙門之瑣務,一一垂詢,方令群臣告退,儘顯勤政之姿。
數日後,遵聖諭,六部與內閣精英共謀,為外務府甄選英才三名,以待聖裁。
崇禎帝於外務府之事,傾注心血,彼時世無互聯網之便捷、電視之視聽、更無無線電之瞬息萬裡,信息傳播唯賴雙腿奔波,口耳相傳,實為不易。
外務府,一府之大,人才濟濟,而崇禎帝對府首之選,標準甚高。
吏部尚書李邦華,妙筆生花,擬定“總管大臣”之銜,帝覽之甚悅,遂傳召三傑,親加麵試。
此三子,雖略知外務府之重任,然心中皆存忐忑,行禮畢,猶如驚弓之鳥,立於一側,靜待龍顏垂詢,儘顯謹小慎微之態。
若陛下欲揚清田之政,令萬民皆知朝廷此舉意在肅清奸佞、廣開田疇,使蒼生皆有耕耘之所,假手三位卿家妙筆生花,共繪標語以告四方,該當如何措辭乎?”
崇禎帝沉吟間,問語擲地有聲。
彼時大明疆域,村落星羅而無廣播之便,欲使民心向背,明辨是非,免遭奸豪蠱惑生亂,唯有遣使遍走鄉野,廣而告之。此等壯舉,無異於與權貴豪紳之既得利益者爭鋒,彼輩文人墨客,手握筆杆子,把持輿論,欲破此局,須另起爐灶,建宣傳之衙,而標語,便是陛下手中利劍,首開其鋒。
三臣麵麵相覷,眉峰緊鎖,片刻沉寂後,一臣挺身而出
“稟陛下,臣擬標語雲
‘朝廷清田,意在懲貪立廉,妄動乾戈者,嚴懲不貸!’
未知陛下聖意如何?”言罷,偷覷帝顏,心中忐忑。
崇禎帝暗自審視三人過往,心中微歎,知近來嚴懲貪腐,令彼等心存畏懼,然麵上不露聲色。
又有一臣進言
“貪墨之徒,乃國之大蠹;滋事百姓,亦非國之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