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手下走後,李成桂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滿了憂慮。
有著大明的威懾力,現在宰相鄭夢周和恭讓王世子王奭的聯合,已經逐漸壯大到了能夠對於李成桂產生製衡作用的地步,而在高麗國內,關於這場征安南之戰的消息,也肯定會逐漸擴散開來,無論是支持李成桂的新興士大夫,還是維護傳統秩序的世家大族,都將會意識到大明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加強,而這也必然會讓高麗國內的各方勢力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想要跟大明作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腦袋究竟有多沉。
大明,京城。
今日的清晨,是明軍凱旋歸來的日子,京城內外都沉浸在一片喜悅的氛圍中。
街道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翹首以盼,想要一睹那些英勇將士的風采。
隨著獻俘儀式的開始,部分軍隊開始入城,參戰的雲南、廣西、貴州等都指揮使司都有方陣作為代表,京城上十二衛抽調的也不例外。
在京城部隊的軍陣中,朱雄英、朱高煦、李景隆等人騎馬而行,一路顛簸回來,雖然精神很疲憊,但眼中卻很有神。
朱雄英騎在馬上,身姿挺拔,神態從容,戰馬走過去,每走一步都顯得威風凜凜,此時剛剛拂曉,天氣還有點冷,太陽還沒完全升起來,他們要趕在太陽完全升起來之前抵達午門。
他的目光掃過街道兩旁的百姓,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去國萬裡凱旋而歸,這不比東華門外狀元唱名差吧?
當然了,跟個人考狀元不同,這一次的勝利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大明的榮耀。
朱高煦緊隨其後,他臉上的笑容已經藏不住了,大嘴咧開,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品嘗到凱旋的滋味,而他非常的沉浸其中,此刻的他,仿佛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中,對著他爹燕王朱棣嘚瑟李景隆則顯得沉穩許多,他始終保持著淡淡的微笑。
而這次的獻俘禮,是非常隆重的,畢竟這是大捷,也是大明開國二十多年,為數不多的獻俘儀式。
在大典前一日,內廷就已經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禦座了,皇帝會在那裡坐著。
而等到隊伍走到皇城裡,就看到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此時在午門前的禦道東西兩側侍立著,錦衣衛裡的大漢將軍則是負責儀仗,舉著各種儀仗器具,同樣分彆東西而立,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
午門前,是鴻臚寺的兩名讚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還有一名承製官和一名宣製官。
大明中樞的文武百官,以及邀請來觀禮的諸蕃國使者,此時侍立位於午門樓前禦道之南,高麗、日本、占城、琉球等國的使者,都在這裡麵,所謂“殺雞儆猴”大抵如此了。
午門前禦道東側設擺放露布,也就是捷報檄文的大案,並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刑部獻俘官位於午門前禦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麵西而立。
眾多遊街完畢進入皇城,參加獻俘儀式的軍隊,則位於午門前禦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麵北而立。
“朝暾正~”
意思是日頭到位置了,隨著一聲悠長的、此起彼伏的高喝,獻俘儀式正式開始。
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之後作為代表的將校押著著胡氏黨羽及安南軍高級俘虜七十三人來到午門前,並在西邊的武官班次後站好。
隨後朱元璋和皇後馬秀英、太子朱標一起上肩與,來到奉天門南麵的午門,到城樓上坐到準備好的座位上,而在他們登上城樓的過程中,是一直有禮樂的,直到皇帝坐下,禮樂才停了下來,將校鳴鞭靜場,全場肅穆。
“進~”讚禮官扯著嗓子用一種朱雄英不太能理解的腔調喊著。
專門負責進獻露布的官員麵向午門皇帝等人的方向行四拜禮,兩個負責搬案幾的官員把案放到了午門正中間的道上,然後就是宣展官與展示官前往案前取露布,並跪宣露布,宣讀完畢後放置於案。
隨後才是獻俘。
朱雄英和朱高煦等人,帶領著人群一起往前,而之所以說是“帶領”,是因為他們就是獻俘將校裡的一組,兩人身材都很高大,形象也很符合軍人氣質,本來就適合獻俘,再加上身份的原因,兩人這時候就押著一個安南軍的俘虜,也就是範巨論,往前走著。
負責獻俘的將校押著俘虜到達了具體位置之後,就沒什麼事情了,俘虜們這時候大多數都是比較平靜的.因為獻俘跟出征祭旗不一樣,他們這些人大概率是馬上就要被名義上釋放了的,用來昭示大明的恩德與仁慈,不是說念完了聖旨就要人頭落地,因此都很配合,誰都不想跟自己的性命過不去。
當然,也有一定概率,皇帝來一句“合赴市曹行刑”.
不過朱元璋今天心情顯然不錯,並不打算把他們都宰了。
過不了多久,午門城樓上就傳來了聖旨。
“有製:所獲俘囚,鹹赦其罪。”
範巨論這個時候因為沒有朱雄英和朱高煦的攙扶而突然卸去了全身的力氣,仿佛一根緊繃的弦突然斷開,整個人癱軟在地,範巨論的身體顫抖著,雙手撐在地上,試圖支撐起自己沉重的身軀,然而由於他緊繃的神經在這一刻終於放鬆下來所以根本起不來,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也湧上心頭.原本緊張得幾乎要窒息的胸膛,此刻仿佛被一陣清風拂過,瞬間變得舒暢起來。
很多的俘虜,都是跟他一樣的狀態。
畢竟“生死之間有大恐怖”,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不過這些人雖然被赦免了罪責,但在大明的處境,也不見得會有多好,反正以前的風光日子肯定沒有了,接下來有一些專業能力的會被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乾活,從最底層乾起,而沒能力的,那就基本上管兩年然後自生自滅了。
又過了一會兒,俘虜不管有沒有力氣,都得起來謝恩了,沒力氣的俘虜,就由後麵的明軍將校扶著跪拜謝恩,而這次,很多俘虜的心裡,確實充滿了對大明皇帝的感激和敬畏,這些人痛哭流涕,叩頭謝恩,恍如隔世。
朱元璋和馬皇後、朱標等人,在午門的上麵看著,一時之間也有些感慨,這些將士們為了大明的上國天威,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不過好在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釋放俘虜以後,就是賀詞環節了。
禦史引導文武百官入班,麵北而向立,而後曹國公李文忠,親自前往禦道中央跪拜並致獻俘大典賀詞。
“.大明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雖遠必誅!
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可為之意,毋越厥誌而乾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朱元璋聽著李文忠念著的賀詞,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雖然他看不見底下那些藩屬國的使者是個什麼表情,但是並不需要拿望遠鏡去刻意看都知道,這一次的勝利不僅僅是對安南的一次震懾,更是對周邊藩屬國的一次警告,一次非常有效的警告。
大明的威嚴和實力,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行禮!”
文武百官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頭禮,平身後樂止。
隨著“禮畢”的聲音落下,午門之下,禮樂再次響起,但這次的聲音更加歡快,仿佛要將整個京城都帶入到這場歡慶之中。
隨後,慶功宴會正式開始。
皇宮內,美酒佳肴已經備好,皇帝親自出席,與有功將士們共同慶祝勝利,宴會上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不斷。
而在午門之外,百姓們也沒有閒著,他們早就自發地組織起來,在市井間歡慶。
而對於大明來說,這場獻俘儀式不僅僅是對外的一次震懾,更是對內的一次凝聚。
讓遠在京城的百姓,感受到了明軍大勝帶來的榮耀,正所謂人心如水,當勢頭凝聚起來的時候,其實很多之前存在阻礙的事情,就都好辦了。
而這場征安南之戰打完,也同樣意味著,大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了一個相當安穩且和平的發展環境,至少沒有任何國家,再敢來招惹大明了,大明的南疆地區,也算是迎來了穩定時期。
同時,這場獻俘儀式,也會隨著各國使者的返程,傳到那些“亂臣賊子”的耳朵裡.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