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城北門三裡處就是鴨川,是由西北的茂西山的支流與東北比壑山支流彙聚而成的。
在下遊的八幡城與桂川、宇治川彙聚成了澱川,直通瀨戶內海。
鴨川雖然不算大,但也足足有三四十米寬,水深在一米左右。
即便是扶桑在明軍到來之前就架設了十幾座浮橋,但此刻麵對洶湧潰敗的大軍依舊是有些力不足心。
推拉、扯拽、擁擠,不少的軍士都被擠下了浮橋。
不少的軍士看著擁擠的浮橋,直接跳進了河中,趟著齊腰深的水朝著對岸衝去。
等到大軍過了大半左右的時候,明軍終於追了上來,架著飛雷炮對著十幾座浮橋就是一陣猛轟。
一時間,數座浮橋連同橋上的軍士都被摧毀,軍士中僥幸未炸死的,全部跌落進河中。
看著浮橋被毀,還未來的及過河的扶桑軍士直接跳進河中,拚命的朝著對岸遊去。
河水是不深,但架不住人多和淤泥深。
數以千計的軍士進入不算寬的鴨川之中,瞬間就讓河水上漲了不少,再次
想遊過去是不可能的,隻能摸著河底走,可河底濕滑,加上水中的阻力以及前方軍士的不給力,前進速度極慢。
這就給了明軍多次攻擊的機會。
燧發槍對著河中開火,不用瞄準,一槍都能讓十幾二名扶桑軍士受傷。
一兩顆鉛子若是在陸地上自然不算什麼,可在水中吃痛,瞬間讓身體失去了平衡,順著水流朝著下遊衝去。
如此變成了明軍的活靶子。
有的軍士見狀,想要沉入河底,順著水流往下借以躲避明軍的攻擊,想法是好,可河中人太多了,還沒衝出幾米就撞到下麵的人,進而嗆水浮出水麵。
更有不少的軍士被飛雷彈爆炸產生的水浪擊潰身形。
失去了對身形的控製,下方的明軍手持弓箭,一箭一個穿心而過。
整座鴨川內一朵朵的血花綻放著,將河水染成了紅色。
看著這一幕,對岸的服部正勝怒吼:“朝著四麵分散逃走,進入西北山脈、返回京都城中,借著房屋隱藏……然後在找機會翻過山脈進入琵琶湖與大軍彙合!”
“過河的軍士立刻朝著琉璃光院前進,跑快點,晚了就死定了!”
得到了軍令,不少則是朝著西北行軍,意圖衝去山中。
對這種,明軍自然是不會放過的。
足足一刻來鐘的時間,戰鬥才結束。
整座鴨川京都段飄滿了屍體,在鮮血染紅的河水中沉沉浮浮著,然後順著鴨川朝著下遊衝去。
而以京都城方圓三四裡地的範圍,則是隨處可見的屍體和散落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