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朱由校的仔細盤點,二十八個藩王,因為土地貧瘠,以經商為主,或者是經商的利益大於擁有土地的,共有太原府晉王、潞州府沈王、大同的代王、武昌府楚王、平涼府韓王、蘭州府肅王、銀川府慶王。
還有,衛輝府潞王,已經投靠了朝廷。
其餘的二十個,先晾著他們。
等投獻的土地失去大半,又沒有掙大錢的工坊,看他們能撐多久!
這時候,黃克瓚說道“陛下,潞王的做法,會不會有人效仿?會不會有藩王主動上書,請求上交土地,換取工坊?”
朱由校“朕覺得,至少有三個,不五個!隻不過是什麼時候,還要等等!”
這時候,小太監上殿奏道“稟陛下,山西的晉王、代王、沈王,有奏疏呈上!”
朱由校心裡有底,這三個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傳下來的,按照對待藩王的政令,他們早都出了五服,不在朝廷供養的行列。
再加上山西的地勢,土地受益有限,還有晉商商路的加持,不換取工坊巨額的紅利,朱由校都看不起他們。
果然,他們的奏疏,說的就是這個事同意,完全同意!
朱由校笑道“晉王、代王、沈王,都上書了,他們同意上繳土地!
朕覺得,這是因為山西距離京城較近的緣故,
不出意外的話,平涼府韓王、蘭州府肅王、銀川府慶王,他們三個的奏疏,也在路上了!
說說吧,山西要有人跑一趟,大西北也要有人去!
誰願意?”
山西河西北之行,雖然西北還存在一定變數,但山西卻已經是板上釘釘,去了就是代表皇帝與藩王簽訂合約,就是一個白撿的功勞!
這樣的出差,自然誰都想去。
但是,皇帝有自己的心腹,保不準心裡已經有了人選,貿然提出來,讓皇帝不高興就慘了!
朱由校“此事關係到我大明百年根基,必須予以重視。因為是代表朝廷與藩王簽約,所以級彆要高,一是與藩王對等,而是讓藩王們知道,朝廷對此事的態度。
因而,就讓六部尚書親自跑一趟。
至於誰去山西,誰去西北,方大人與各位尚書商量著來吧!”
兵部尚書黃克瓚、工部尚書宋應星、戶部尚書黃嘉善、禮部尚書孫如遊、吏部尚書韓爌、刑部尚書範濟世,六人麵麵相覷,無人自薦。
朱由校看到朝堂上互噴的局麵有所改善,很是高興,說道“工部、兵部,都很忙,應對遼東戰事耽擱不得;
刑部也要起草稅法,以及針對藩王和商賈的民法,都走不開。
黃愛卿年過七十,就不必辛苦了;
就由吏部尚書韓爌去山西,順便回老家看一看;
禮部尚書孫如遊去西北!”
韓爌說道“孫大人也七十了,還是臣去大西北,孫大人去山西,免得車馬勞頓。”
孫如遊說道“謝韓大人體恤!”
其實,朱由校看得出來,韓爌心裡是有打算的。
因為大西北的三個藩王,還沒有確定是不是已經同意上交土地,如果沒同意,經過他的努力,促成了這件事,那就是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