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這個話放在關外的遼西地麵上依舊合適。
當然了,平常四月中旬的關內,早已經是人間四月芳菲儘了,可是在小淩河口附近的這座遼西小城,卻恰是陽光明媚,氣溫回升,剛剛開始春暖花開的好時候。
鬆山城總兵府內的楊柳,枝條上泛出了綠意,開始鼓出了芽孢,院內地麵的石頭縫裡的野草也開始往外冒頭了。
鬆山城內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後,樹木發出了新芽,家花野花競相開放。
一個月前的鬆山攻防戰,留給這座小城的創傷,仿佛隨著這個春天的到來,也開始漸漸愈合了。
城隍廟裡的鬆山製鐵所,因為從安慶後的民壯營招募了上百個富餘的人手做工,終於開始有點規模,像點樣子了。
楊振也把自己了解的一些後世工廠進行生產管理的方法,撿那些自己還能說出個一二三的點子,說給了王守堂父子。
比如後世工廠普遍采用的流水線式的生產作業方式,比如彈殼大小、槍械、刺刀尺寸規格的標準化了,比如分組管理、分工負責、專人驗收裝配等等。
其實,這些生產作業上的方式方法,在大明朝稍微上點規模的工廠作坊裡,早就存在了,早就有人這麼做了,隻是沒有人專門總結提煉,形成模式,推廣開來而已。
楊振這麼一說,不管是王守堂,還是潘文茂,全都是一點就透,很快就挑那簡單易行的點子落實了下去。
製鐵所的提舉王守堂,本就是世代的鐵匠出身,以前在寧遠城經營鐵匠鋪的時候,又攢下了一些起爐煉鐵的經驗,此時人手和條件一旦夠了,立刻就顯出自己的真本事來了。
不僅在張國淦的指導下,完成了先遣營普通鳥銃的燧發改造,而且還給完成改造的每一杆燧發鳥銃,都配上了楊振要的刺刀。
因為鬆山城裡鋼料非常有限,所以楊振和王守堂一起設計的刺刀不得不一再縮短,刺刀包鋼的刃部,隻有約莫一紮長。
一紮,就是普通手掌伸開,大拇指指肚到中指指尖的距離。
但是這樣也可以了。
楊振的設想,本就是為了萬不得已的時候,用刺刀來拚命的,刺刀的刃部雖然短,可是這個時代的火槍卻是長。
兩者加在一起,也有了兩米左右的長度,緊急情況下來不及裝填火藥的時候,也可以用來拚死一搏了。
除去完成了火繩槍的燧發改造和刺刀的加裝以外,授官之後熱情高漲的王守堂與王煆父子,也搞出了成批量範鑄鐵皮手榴彈圓柱狀彈殼的法子。
隻要製鐵所有足夠的鐵料,以及融化鐵料的煉鐵爐,那麼楊振心心念念的鐵殼木柄手榴彈,就再也不是問題了。
至於鐵料的問題,在徐昌永和祖克勇率隊出城駐紮之後,楊振不得不動員起了安慶後手下的民壯營老弱婦孺們,讓他們繼續在城內外尋找搜集。
越來越多的紅夷大炮彈丸被找到,並被送到城隍廟的大院裡來,現在堆放在一起,快成了一座小山,短時間內當是不會短缺。
剩下的就是如何把這些韃子打在城上以及射進城裡的大鐵彈子融化成可以範鑄手榴彈彈殼的鐵水了。
為了解決煉鐵爐不足的問題,這些日子裡,在楊振的指導下,王守堂領著製鐵所的人手先後又接連新起了兩座土法煉鋼的小高爐,把原本好好的一座城隍廟裡麵,搞得是“煙熏火燎,烏煙瘴氣”。
不過,煉鐵爐的溫度上去了,鐵料如願化成鐵水,然後又如願變成一個個鐵皮木柄手榴彈的彈殼。
最後,彈殼被送到北校場內,在那裡裝填彈藥、木柄和導火索,緊接著變成彈藥廠庫房裡一堆堆鐵皮木柄的手榴彈。
連著有幾天,楊振每到傍晚,都要去總兵府後身的北校場庫房裡麵,親自查看一遍當天新增入庫的手榴彈數量。
一百個,二百個,三百個,五百個,一千個……
彈藥廠庫房裡手榴彈數量的不斷增長,讓楊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由衷的心滿意足。
與其他武器裝備的改進相比,比如說與火繩槍的燧發改造,短刺刀的加裝相比,到最後還是鐵皮手榴彈數量的快速增長,尤其能夠讓楊振感受到一種踏實可靠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