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多少年積累下來的所謂“傳統”。
一直以來,官員是飽讀詩書出來的文人居多。隻要是文人,就免不了詩文唱和,在文采上彼此較勁。
而且高官裡麵,書讀得就越好,文采燦然的。
他們平時裡看的就是之乎者也的書,自然也就更偏好之乎者也的。
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地方大多數官員是乾不出來什麼經天緯地的大事。
而大多數人呢,在處理實際事情的時候,哪怕兢兢業業,能維持一個地方正常運轉,完成了上頭交辦的事兒,就已經很好,是沒有那麼多政績的。
就算他想乾,但手頭就那麼點人,財力也就那麼多,是乾不出來太大的事。
但上麵看他乾得好不好,就是問這個官員要成績的。
沒有怎麼辦?
那就吹啊!
用一堆新鮮華美的字眼把原本就芝麻粒大的政績吹成一大朵花。
上頭也不可能跑下來,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看。
就算是跑下來的,也是被帶去最光鮮的地方看一個大概。
大多數時候,上峰是從下頭報上來的文案去判斷一個地方治理的好壞。
文采好的,詞語新鮮的,總是能更對文人出身的上峰口味,也就更占巧。
下屬們也樂於用這種文字向上頭表達自個絕對的服從。
就這麼一年年一朝朝積攢下來,整個朝堂的文風就這樣了。
而且當一種成為主流後,就會天然去排斥其他小眾的。
人在人群裡,大多數時候會自然選擇一模一樣的,這樣合群嘛!
而且當官嘛,跟著前例來,總不會大錯。
就算上峰挑毛病,拿出前例如此的話來,也能回旋一二。
所以,哪怕曆代皇帝就說,要文字簡單點,但真的沒人會這麼乾。
到底皇帝也是當代大儒教出來的,文化素養是很高的。
他也是更欣賞這類文風的折子。
不過,這類文風,乾平帝是真不喜歡。
因為,朝臣們寫得太深奧了,他是真的看不懂。
這不能怪他。
乾平帝幼時是仁濟之亂,就沒機會好好讀書。
再後來,他是跟著陸皇後的。
陸皇後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去教。
等到乾平帝出宮建府,也更不會有人逼著他天天讀書。
所以,他雖然最基本的書是看過的,但還真沒讀得有多麼好。
所以,一看到那種長篇累牘的折子,乾平帝頭就疼。
相比而言,還是武將寫得折子看起來很舒服。
三言兩語,直截了當。
乾平帝道“我準備讓人做一些版式。然後發下去。如果差不多的事情,就讓朝臣按照這種版式來寫。”
“多寫的,提拔的時候,擺一擺。”
“然後再給大家看看我喜歡的折子是什麼樣子的。”
“彆有的沒的,寫一堆廢話過來。他們寫得也累,我看著也累。”
這種文風華麗且廢話滿篇的事兒,看起來是朝臣們的事兒,實際上根子在上頭的。
乾平帝帶個頭。
他就是討厭華麗且廢話多的折子,那些天天揣摩他意思的朝臣們會改變。
乾平帝是皇帝。
總是要底下人去適應他。
陸皇後笑了“其實,寫得平實有物,反而更難。”
堆砌辭藻很簡單,文人很擅長的。他們洋洋灑灑能寫一大堆。而且寫得看上去,還真就像乾了許許多多的事。
實際上,都是很尋常的工作,換一個好聽的名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