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一個個都敢梗著脖子去皇帝們跟前引經據典說三道四,可沒人敢跑蠻人跟前比劃一二唧唧歪歪。
前者是顯擺士大夫的風骨。
到底皇帝們不能因為大臣們犯顏直諫而去處置他們,相反還要捏著鼻子褒獎他們敢於諫言的行為。哪怕大臣們說的都是歪理,皇帝們最多也隻能不回應。
廣開言路嘛!
但後者那是純粹找死。
蠻子講什麼道理。
聽了不爽了,砍了再說。
皇次子讀過書,也知道確實是兼聽則暗,兼聽則明,但他以為,也要看明白人家為什麼要那麼言。
世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沒有好處的事情,哪有人願意發自內心去乾。
而這個好處不一定指的是金錢地位上的好處,也可能是為了貪圖名聲上的好。
就比如說那些敢於直諫的人吧,很多人其實是為了直言而直言,去爭奪一個剛正不阿的名聲,好去搶占士林中更高的地位。
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興起的風氣,敢於觸犯天顏而直言進諫的大臣們在士林清流中的口碑會更加好。
他們才不去管他們提出來的意見多麼的不切實際。
皇帝們也不能因為他們說話不好聽,而把他們怎麼著了。
不然皇帝們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暴君。
到底百年之後,皇帝們的名聲要靠這群大臣們,尤其是清流們去書寫。
他們的筆犀利得很。
在文字上繡花,能把一個好人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哪怕是乾平帝絕大多數時候也不能把這批人怎麼樣。
即便乾平帝不讚同他們的話,他最多也是不理會罷了。
但饒是這樣,乾平帝的名聲也不太好。
可皇次子看來,要個好名聲有什麼大用?
很多事情就因為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就拖著了,然後拖著拖著就沒有以後了。
這樣的弊端,皇次子不想看見。
目前東北,百廢待興。
有很多事情需要快些乾。
外頭還有幾波勢力虎視眈眈,隨時隨地狼煙又要再起。
哪有那麼多功夫去聽一群人劈裡啪啦地來上一大頓。
在聽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講的時候,皇次子他們早就都把事情乾完了。
實乾興邦啊!
皇次子拿定主意了。
還沒爬上那個位置呢,有些名聲他大可不必要。
反正在天底下人眼裡,他是突然冒出來的一股勢力。
之前在給上頭的奏章裡,皇次子他們是“匪患”。
到底在所有的記錄裡,福嬪和皇次子早就葬身在多年之前的火海中。
哪怕他是個真的皇次子。
在天底下人眼裡,也隻是他的宣稱。
但若是他認了皇次子這個身份,那惠宗皇帝是他父皇,乾平帝是他叔祖父!
皇次子就要遵守綱常禮儀那一整套規規矩矩!
甚至他為了自證身份,還必須要比乾平帝、惠宗皇帝做得更好。
這叫什麼事兒啊!
皇次子冷眼瞧著,如今規矩林林總總,竟成了各路人馬拿捏君上的工具。
無論是哪一方的勢力都能從經史子集、祖宗家法裡找出來幾句話,去證明自己的主張,反過來要求君上必須按照他們說的那麼做。
這種事,光想想就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