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9月12日了,剛開學不久,李文龍和陳怡在孫思苗陪同下站在校門口,看著孩子們興高采烈背著書包走向教室。幾人相對一笑,覺得這些付出很有意義,內心都非常開心。
“今年新招收了二千多人,現在整個學校有學生五千多人了,我們沒有允許轉校插班,不然就更多了。附近的孩子都想來我們學校讀書,好多都托人到市領導了。”孫思苗介紹著。
“要統計好我們職工子女的人數,要保證他們的孩子能在這裡讀書。我準備在深市也建一個分校,那邊的孩子也不少。你抓緊時間和魏總溝通一下。”李文龍對孫思苗說。
“好的,等下我就和魏總溝通。”
幾人正準備繼續往裡走時,李文龍的電話響了。
“小龍,你在哪裡?”薑老興奮的聲音傳來。
“在廣市啊,有什麼事嗎?”
“你馬上來京都一趟,有好消息告訴你,我們再帶你去看。”
李文龍知道應該是某項研究方麵成功了,電話裡說不清楚,也不好明說。
“好的,我現在去,大概下午到。”
李文龍讓王龍和機組聯係,馬上安排航線。到了機場,緊急安插的航線準備好了,就直接登機飛往京都。三個小時後到達西郊機場,早有專車來了在等候著,接到李文龍後車子飛馳而去。
到了京都航天研究院,因為是特殊牌照的汽車,直接過了大門。但是在第二道門時就要下車接受檢查才能繼續進去了。
薑老已經在一棟樓前等待了,看到李文龍下車就拉著往裡走。
一樓是一個層高七米多的大型車間,中樞幾位領導和軍部幾位大佬以及十幾名專家都已經到了不久,見到李文龍來了,大家紛紛打招呼。研究所的負責人就帶著大家走近展廳,隔著一道玻璃牆看著裡麵有一個圓柱形的物體。
“這是我們剛研製出來的天眼衛星一號,直徑18米,高5米,重量在加注燃料後是1166千克,太陽能帆板打開後是十五米寬。”一位研究所的主管介紹。
“這麼快就製造出來了?你們真的太厲害了。”
大家紛紛對航天研究院的領導和專家們表示讚揚和祝賀。
“我們隻是負責完善和製造生產,這些都是李先生的功勞。沒有他給我們的那些數據和資料,還有關鍵是計算程序,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任務的。”
研究院的領導對大家解釋道。
“你們過獎了,我隻是負責帶回來這些東西,主要還是你們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技術。”
李文龍把功勞推還給研究院的所有科技人員。自己對這些榮譽沒有用,但是對這些科研人員就意義不一樣了。
這是國家的第一顆導航衛星,絕對會載入史冊的,作為科研人員,給他再多的錢還不如給他至高無上的榮譽更重要。
“我們的衛星升空後使用壽命是長時間?”一位領導提問。
“我們設計是8年,主要是目前一些材料技術還是有些欠缺,我們正在抓緊和材料研究院共同研發相關衛星的使用特殊材料。”
“要發射多少顆導航衛星才能達到我們的定位和導航的需要?”另一位領導提問。
“我們計劃在半年內發射四顆導航衛星,導航衛星被放置在4000公裡高的圓形軌道上,傾角為83°,軌道平麵與赤道均勻分布。它允許用戶每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獲取其中一顆衛星,並在導航會話的56分鐘內確定位置。導航係統使用單向用戶對衛星的距離測量。我們會對星載係統和導航設備的不斷改進,提高衛星導航軌道參數的確定和預測精度。”
“接收測量設備被布置在“天眼”衛星上,以探測遇險無線電信標。衛星接收這些信號並將其重新廣播到特殊的地麵站,在那裡計算緊急物體(船舶,飛機等)的確切坐標。跟蹤遇險無線電信號的衛星組成了“spas”係統,與漂亮國羅斯國楓葉國的“sarsat”係統一起建立了一個綜合搜索和救援服務。“天眼”空間導航係統主要是為軍事用戶的導航支持而設計的。”
“那我們最終要有多少顆導航衛星組成才能達到我們實時更新位置坐標的效果?”軍部一位大佬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