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徒手抓箭,不光是救駕有功,可以說在群臣麵前,也是大大的露了一次臉。
隻不過,即便他身手矯健,反應超乎常人,但總歸是血肉之軀。
所以在抓住疾馳中的箭鏃後,還是在劇烈的摩擦下,被箭杆帶走了一小塊皮肉。
雖說傷的不重,但是看著他手上,鮮血淋漓的樣子,還是蠻唬人。
所以,大受感動的李世民,吩咐李恪隨著禦醫下去包紮傷口。
李恪臨走時,看到最後的畫麵,就是後知後覺的大哥太子李承乾,從馬背上跳下,急慌慌的跑到父親李世民麵前,臉色蒼白如紙,五體投地的跪倒在地,向李世民請罪。
依稀聽見太子李承乾請罪的聲音,帶著深深的自責與恐懼。
“父皇,兒臣無能,險些釀成大禍,請父皇責罰!”
聽到太子李承乾的這句話,李恪沒有幸災樂禍,甚至有些同情他。
因為他差一點就成了那弑君之人,到時候彆說什麼皇位了,這個太子也算是當到了頭。
後麵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又是如何應對的,因為李恪已經走遠,就無從知曉。
隻不過,今日之事,非戰之罪。
以李世民的尿性,應該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事。
但身為儲君,李承乾的失誤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日之事雖未造成嚴重後果,但也算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對於未來的局勢如何,暫且還不知道,但或許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隻不過,這一切都不關李恪什麼事了。
因為手上受了傷的緣故,就算包紮完傷口,繼續狩獵也已經不現實。
所以,等到手掌包紮完畢後,李恪就準備去向李世民請辭。
不過,等到他才從禦醫所在的臨時帳篷裡出來,就看見外麵的那些宮女和內侍們都在收拾行李。
就連營地中一大半的帳篷,也都被拆解,折疊得整整齊齊,準備裝上馬車。
這一幕,讓李恪有些微微錯愕。
但轉念一想,似乎又能理解。
因為先不說太子李承乾那一箭帶來的影響,光是關中發生地震,估計李世民就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立誌超越秦王漢武,成為千古一帝的存在。
關中作為大唐的核心腹地,一旦發生地震,其影響絕非小可,不僅關乎民生安危,更可能動搖國本。
因此,李世民焦急趕回長安,倒也情有可原。
李恪帶著小二來福,穿過忙碌的人群,朝著李世民所在的行轅走去。
沿途,不少官員和侍衛紛紛向他投來敬佩的目光。
畢竟,徒手抓箭這種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更何況還是在如此危急的關頭,救下了聖上的性命。
光是這份勇氣和膽識,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對著四周看向他的人,溫和的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李恪就徑直的來到李世民所在的行轅前。
行轅內,李世民居中坐在一張寬大的案幾之後。
兩側皆是跟隨李世民前來狩獵的文武大臣。
其中,一位身著朝服,麵容沉穩的大臣正出列站在眾大臣中間,朝著李世民上奏。
“陛下,按照以往的慣例,地龍翻身,有可能後續還會發生,而陛下萬金之軀,實在不宜妄動。”
“萬一回京途中,再遇地龍翻身,恐有傷龍體,實為社稷之不幸。因此,臣建議,陛下可暫留此地,待局勢穩定後,再迎陛下歸朝。”
聽到這位吏部侍郎的話,一旁的房玄齡眉頭微皺,卻也並未立即反駁,似乎在權衡利弊。
作為跟在李世民身邊的潛邸老臣,他自然知道李世民的性格與抱負。
更明白,若是此刻關中地震較小也就罷了。
可若是關中地震較大,百姓受災嚴重,陛下不在長安坐鎮中區,未曾及時了解災情,下令救災。
到時,災情蔓延,民心動蕩,恐會生出諸多變故,不利於國家的穩定與恢複。
想到這裡,房玄齡抬起頭來,掃視了一圈殿內眾人,見無人起身,他就欲起身,陳述自己的建議。
隻不過,還沒等他站起身子,就看到一個殿前力士掀開行轅的簾幕,小跑著來到李世民的麵前。
見到這一幕,台下文武大臣都下意識坐直了身體,皆以為是長安來了消息。
唯恐長安又生變故,要明白,不說太上皇李淵,皇後長孫以及諸多皇子公主皆在長安,若真有緊急變故,估計就算是英明神武的陛下,也按耐不住。
力士行至李世民案前,躬身行禮,聲音雖輕,卻足以讓殿內眾人清晰聽見。
“啟稟陛下,燕王殿下在外求見。”
此言一出,行轅內的氣氛微妙地變化了幾分。
就連長孫無忌也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坐在李世民左下手,也就是他身側的太子李承乾。
相比較李恪離開時,李承乾誠惶誠恐的樣子。
現在的他,又恢複了往日的沉穩,隻是那眼神中偶爾閃過的複雜情緒,卻難以完全掩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似乎是注意到了舅舅長孫無忌的眼神,他微微側頭,朝長孫無忌露出了一個溫和的微笑。
見到太子李承乾的這個微笑,長孫無忌這才微微放心的點了點頭。
聽到力士的話,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閃過一絲意外。
因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或許是性格被懶的原因,又或者是不想受到他的約束。
除了逢年過節那些必要的節日,他很少主動前來找他。
上兩次主動找到他這個父親,除了想要開府外,就是為了一個叫馬周的屬官。
難得又一次主動找自己,難道是見到今日一連救了自己兩次,又想要提出什麼要求。
一連經曆數次事故,導致李世民這位一向英明神武的君主,此刻也不免心中泛起漣漪。
但很快李世民就恢複了平靜,因為在兩次救駕的功勞麵前,任何個人所求都顯得微不足道。
更何況,他這個兒子,在軍事上的天賦,目前他還沒有太多的表現。
但在政治、商賈、雜學上的天賦有目共睹。
這裡,或許是李世民潛意識知道有裴行儼,這個貨真價實的大將軍在李恪身邊,誤以為李恪在朔方建立的戰功,全是裴行儼的功勞。
因此,先入為主的認為李恪還沒有獨立領軍的能力。
但李恪的商賈之道,以及雜學,畢竟或多或少在長安展示過。
尤其是在長安做生意,以及救助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