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算情況好的,他家地多,三坰地。
如果家裡隻有一晌地左右的,可能也就賺個幾千塊錢。
楊東聽了這話,背著手沉默,沒有多說什麼。
他腦子裡麵開始構思,以後毛屯鄉該怎麼發展。
毛屯鄉的水田很多,可以發展水稻。
但是水稻價格基本上固定,所以要從銷售上麵想辦法,把毛屯鄉水稻成品價格提高,賣給城市有錢人,貴一點也無所謂。
這樣的話,最起碼老百姓賺錢多一些,哪怕一斤多賣一元錢,算下來一年都能多賺上萬塊。
就像是後世的五常大米一樣,賣的很貴,也很好吃。
但是種五常大米的老百姓,未必賺錢。
因為提高價格的是供銷商,是供貨商,是大米公司,而不是老百姓。
楊東要竭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穀賤傷農,穀貴傷農,必須選一個合適的價格,讓老百姓賺錢,也讓商人賺錢,互利共贏。
所以現在沒必要和毛長海他們提,提了之後徒增他們的煩惱。
等自己有機會再提,提了之後就得實現。
想要實現,前提是慶和縣知名度高,大米形成品牌效應才可以。
說到底,宣傳必須到位。
楊東在前麵和鄉乾部問話,後麵的央視攝製組就開始拍攝,把楊東的一舉一動,把鄉乾部的一舉一動都拍下來。
曉燕走在後麵,忽然有一個新的想法。
為什麼不采訪楊東?為什麼不做一期訪談那?
她手裡麵又不是一個節目,也有一個節目就是訪談類型,專門訪談全國的農業專家,或者一些當地乾部,以及種糧食的農民,反正跟農民有關的都可以訪談。
央視攝製組拍這拍那,很快就下午三點了。
“楊書記,喝茶吧,挺冷的。”
毛長海和毛立果把楊東一行人帶到了鄉政府,開始泡茶。
說是鄉政府,實際上就是個連脊大平房,很長,足夠二十幾間,每一間都是辦公室,這種連脊的大平房,在東北農村非常普遍。
以前東北農村,包括一些偏遠鄉鎮都是這樣的房子,用來做學校,衛生所,政府辦公,這樣公家的辦公地。
這大院子倒是不小,足有一畝地了,而且左右也種了玉米,也快進入收割期了。
大院子的中間是個旗杆,上麵迎風招展的國旗。
“這是誰種的玉米?”
楊東指著左右這約有一畝地的玉米,問著毛長海。
毛長海立馬回答道:“楊書記,這是我們鄉集體種的,每年鄉裡買點種子和化肥,種上玉米,秋收賣掉,賣掉的錢用於鄉政府的日常補貼,日常花銷是夠的。”
毛長海說到這裡的時候,臉上有些尷尬和不好意思。
堂堂的毛屯鄉黨委和鄉政府,竟然要種糧食補貼花銷,說出去都沒人信。
這已經是2009年了啊,財政依舊這麼貧瘠。
楊東隻覺得肩膀上的壓力,越來越重。
雖然他不是縣委書記也不是縣長,但他是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又是協務副縣長,發展經濟也有他的責任和義務。
“快了,最多兩三年,就讓你們基層黨委和政府,手裡有錢,最起碼把鄉村的路修上,至少也得是鄉道,鋪柏油。”
“交通不便,經濟不行,有一個方便的交通,對發展經濟太重要了。”
“毛屯鄉靠北,但離縣城最近,發展經濟是有優勢的。”
楊東開口,聲音不大,倒像是呢喃自語,不像是安慰毛長海等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