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的遼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所有被女真人奴役的包衣奴才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逃出去分散在各個島嶼上的二十多萬遼民陸續被接回了遼東,安置在各個生產大隊之中。
整個遼東現在足有六十多萬人口,雖然比起薩爾滸之前的一百五十萬人口少了大半,但是隻要遼東穩定發展,人口是可以很快恢複起來的。
轟轟烈烈的土改工作也在同步進行,按照土地的開墾難度貧瘠與否,每家每戶都按照人頭,分配36畝土地。
這導致許多單身男女積極組成家庭,兩人的土地加起來就是十來畝了,刨去一成租子,再生四五個娃都能養活。
分得土地的農民全都如在夢中一般,一天要去地裡看八回,晚上起夜也要去地裡轉一圈,回去才能安心睡覺。
有些人簡直恨不得天天睡在自家地裡。
更有甚者,捧起自家土地裡的黑土就往嘴裡塞,然後咧著烏黑的嘴巴嗬嗬傻笑。
雖然現在還是春寒料峭的季節,各家的農民已經自發開始了平整土地。
拔除雜草,清理碎石。
那精細的模樣,好像揉的不是冰冷的黑土地,而是雪白的麵團。
趙剛了解這一情況後,對廣大群眾迸發出來的熱情也是大感欣慰。
現在還沒到春耕時節,所有遼民的一日三餐都靠政府補貼,光吃不乾活也是不成的,容易滋生出不好的社會風氣。
於是經過黨組織研究決定,發動所有勞動人口,開始全民大基建,除非失去勞動能力的群眾,以後不勞動者不得食。
主要工作就是挖掘灌溉渠,修建四通八達的道路,村道都要做到雙向兩車道。
現在氣候不是比較乾旱嗎,有了灌溉渠的引流,乾旱的田地能夠得到更多的水源澆灌,可以極大的緩解天氣的影響。
就這樣一個民生工程,千百年來沒有哪個封建王朝能夠完成。
主要還是缺乏組織能力。
而歸壹黨的組織能力是眾所周知的。
受地形高差的影響,大部分灌溉渠都需要電動機引水才能灌溉。
係統了發電站,後勤中心了電線和抽水機等設備。
各個村口修建了灌溉站,把這些引水設備安置了進去。
每個村子的村口還豎立起高高的四麵陣大喇叭塔,塔頂高高的飄揚著紅星旗。
喇叭裡從早到晚都在播放科學的農業知識,養豬寶典,間或播放積極向上的紅色歌曲和娛樂節目。
這種新鮮的感受讓遼民每天都是精神亢奮,鬥誌昂揚的。
一個月前被奴役的經曆早已不堪回首,仿佛已經是上輩子發生的事情。
可以想象,如果現在有人想把這種生活改回去,光是群眾的怒火都可以燒毀一切,並為之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現在,遼東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鞍山驛東麵的露天鐵礦場已經被清理出來了。
撫順的煤礦也開始挖掘了。
曆次戰鬥中抓獲的幾萬俘虜都在這些礦上勞作。
在趙剛的主持下,俘虜政策有了相應的調整,不但待遇更加人道。
而且工作表現好的可以提前結束俘虜生活,選擇去赫圖阿拉生活,或者參加黃軍黃協軍。
從兩座旅級後勤中心兌換的三十套焦化設備被安置在撫順,成立了撫順焦化一廠。
二十座小高爐被安置在鞍山東部,成立了鞍山鋼鐵一廠。
有了現成的設備,第一爐鋼鐵在係統專家的指導下迅速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