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這句話說起來跟鬨著玩似的,實際上,字字血淚。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社會穩定,把小民分為了軍戶,農戶,匠戶,灶戶煮鹽戶等戶彆。
從此以後,這一戶人家世世代代隻能是這個身份,極少可以更換戶彆。
除非皇帝特批,或者考中科舉並且一路升到尚書的級彆。
軍戶不但要打仗,還得屯田,也就是說,軍戶得自己種糧食養活自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
就連出征的軍裝路費,大部分都得自備。
與此同時,軍戶還要承擔跟農戶一樣的賦稅,隻是多了一樣福利,免除徭役。
畢竟軍戶一輩子都在服徭役。
總結起來,軍戶不但要自己種地養活自己,還得負責自己基本的軍裝武器,出征時的餉銀,大部分用穀物替代。
畢竟明朝的稅賦收上來的也不都是銀子,有什麼就收什麼,亂七八糟啥都有。
衛所的長官把軍屯的士兵當奴隸對待,各種雜活都得軍戶乾。
長官還要在朝廷定額的基礎上私自增加每畝稅收。
軍戶有病不給治,死了隻能裹草席,連棺材都沒有,衛所長官還克扣軍戶的月糧。
更有甚者,軍官與地方官勾結,讓軍士參加額外的徭役,軍官賺取工錢,士兵白乾活。
盧象升在宣大總督時就曾經向崇禎描述過衛所士兵的慘狀。
寒冬臘月,受特殊天氣影響,溫度應該有零下幾十度。
校場點兵的時候,盧象升穿著皮裘都擋不住冷風,衛所兵正在隊列中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他在奏章中寫道“所轄之軍,其餉銀自去年至今,分毫未領也,士兵拖欠軍餉太久,饑寒逼體,他們有的沒有褲子,有的沒有上裝,有的沒有鞋襪,不時有凍僵倒斃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
連生存都無法保障,還談什麼戰鬥力。
因為餓肚子的問題,明軍鬨餉屢見不鮮,就連軍紀嚴明的戚家軍都因為餓肚子鬨過餉。
明軍保持餓肚子的記錄的軍隊隻有一個,盧象升的天雄軍。
因為監軍太監高起潛不給補給,天雄軍連餓三天粒米未進也沒有嘩變,最後全都與盧總督一起戰死。
後來的起義軍中,老營主力大部分都是衛所兵,就連李自成張獻忠等大頭目,都出自衛所。
對於明軍的真實情況,範文程知道的一清二楚,在給幾人講解了一番後,他的意圖也就呼之欲出了。
訥木泰恨恨道“如此朝廷,不亡簡直天理難容,當初明廷對我們建州女真也是如此壓榨,若是你們改放軍在,人人都能活,誰會冒著殺頭的風險造反。”
其實,老奴起兵的時候也沒想到明軍這麼好打。
史連長麵色陰鬱,拳頭捏的緊緊的“範先生,按你的意思,該當如何?”
範文程道“我曾經參加過幾次改放軍在遼民中舉辦的訴苦大會,再加上改放軍天下無敵的武力,咱們隻需如此如此,拿下此城,定然可以兵不血刃。”
史連長聽完計劃,也覺得頗為可行,不過事先還得做些準備。
於是,進攻時間就定在第二天一早,明軍還沒吃早飯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