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針發槍是一個巨大進步。
采用一體式彈藥,彈藥用紙包裝,和彈頭一體,完全省去了燧發槍先裝發射藥,再裝彈丸的麻煩。
後裝燧發槍,從裝藥到發射,平均時間26秒,經過加強訓練的士兵最快也需要18秒。1841從裝彈到發射,隻需要3秒左右,發射速度提高了6至9倍,而且出錯率大大降低。
最重要的是,發射藥完全可以用火藥來代替,大明的火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1841能成為明軍的製式裝備,那對於14世紀的世界而言,絕對是顛覆性的。1841?
這玩意在國內也沒人收藏,即便有的話,人家也不敢拿出來賣啊。
博物館倒是有,不過要是傻啦吧唧的去和人家領導說買的話,人家就會叫警察叔叔了。
對了,有困難找胖子!
不過,在此之前,得先幫樓英把顯微鏡搞定了。
南京有好些家顯微鏡的實體店,李晗都給逛了個遍,最後精心挑選了一台上海光學儀器廠生產的光學顯微鏡。
花了好幾萬塊,最大放大倍數1500倍,用來觀察細菌、細胞什麼的,完全足夠了。
當然,不是他電子顯微鏡買不起,而是大明壓根兒就沒電啊。
這玩意可不比手台,用電池就能搞定的。
回到家後,又自己親筆寫好了使用說明。
接著又打開電腦,開始給樓英編起了生物入門教材。
一切都從最基礎的開始,什麼叫植物,什麼叫動物,什麼是細胞,細菌和真菌又有什麼區彆……的文檔,洋洋灑灑十萬多字,應該夠樓英學一陣子了。
又仔仔細細給檢查了一遍,發現沒有錯誤,便準備打印出來了。
隻是,總感覺有些地方不對勁兒啊。
又看向文檔,越看越覺得有問題,但就是說不上來。
然後他看到了,自己用手寫的說明書。
艾瑪,生物教材通篇的簡體字,忘記給設定為繁體字了。
用文檔轉化為繁體字後,這才放心的打印了出來。
那麼接下來,該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了。
不過這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急也急不來的。
洪武年間,大明的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小麥為主,雖然是主食,但大多數老百姓,也不是想吃便能吃到的。
而且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畝產量低得那叫一個嚇人,平常年景,也就產個兩三百斤。
要是遇到災荒,那可能就降到百十來斤了,甚至很有可能顆粒無收。
民以食為天啊,糧食,始終是一國之根本。
因此百姓更多的時候,都是輔以黍米、即是黃米,粟米,也就是小米,以及高粱等作物,作物稻麥的補充。
隻是這些作物,產量也不高。
要解決大明百姓的肚子問題,得從提高產量開始。
李晗將高產量的作物從腦海中過了一遍,挑選了三個出來,玉米、紅薯和土豆。
這些作物,和辣椒、煙草等,都是在大航海之後,才逐漸傳入大明。
隻是玉米的話,對產地和種植的要求有點高,一開始的話,並不適合在大明傳播。
那麼最合適的,便是紅薯和土豆了。
這倆玩意兒,雖不起眼,但確實很好種植,甚至李晗自己在家,隨便將土豆切塊埋盆栽裡,過不了多久就能生根發芽。
最主要的是,這倆產量很大,相當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