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改革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廢止秦國的人殉製度。次年(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
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秦獻公把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推廣縣製。次年(前378年),秦獻公建立商市。
秦獻公十年(前375年),秦獻公下令重新編製戶籍。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獻公派胡蘇帶兵攻打韓國,韓國將領韓襄於酸水(即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打敗秦軍。
秦獻公十四年(前371年),秦軍與趙軍在高安交戰,秦國兵敗。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惠王與韓懿侯在宅陽(今河南鄭州北)會盟,準備聯合攻打秦國,為此在武都(即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築城。秦獻公得到消息後先發製人,派軍進攻武都,擊敗魏軍後,繼續向魏國進攻,在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資治通鑒》誤作“洛陽”與魏國、韓國聯軍交戰,擊敗聯軍。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獻公派章蟜帶兵和魏國的軍隊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交戰,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周顯王將繡有花紋的禮服贈予秦獻公,表示祝賀,史稱“獻公稱伯”。
秦獻公二十二年(前363年),秦獻公出兵攻打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趙成侯出兵救援魏國。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獻公派庶長國帶兵再次攻打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秦軍取勝並俘虜了魏國太子、將領公孫痤,攻取了龐城(今陝西韓城東南)。
大約同年,秦獻公去世,安葬於囂圉,諡號“獻”(又作“元獻”“元”)。
·
廢止人殉
·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宣布“止從死”,從法律上廢除了秦國曆史上長期存在的人殉製度。
秦國的人殉習俗承襲自殷人,屬於厚葬陋習。當時,人們用人殉數量標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中原各國,人殉在春秋時期已逐漸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用木製或陶製的偶人殉葬。秦國的人殉製度,一定程度上成為其野蠻落後的象征,嚴重阻礙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秦獻公廢除人殉製度,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善了勞動力無謂消耗的局麵,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二是維護生存權,得到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支持與擁護。三是沒有對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造成直接的損害。
總體上,秦國人殉製度的廢除,對內重振秦國國君威望,爭取了民心,對外樹立了秦國的新形象。
·
遷都櫟陽
·
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獻公把都城從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南)遷到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實現了以下目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首先,雍城奴隸主貴族保守勢力太大,他們極力反對改革,經常發動宮廷政變。秦獻公初立,如果直接和奴隸主階級爆發衝突,無異於自尋死路。而遷都櫟陽,秦國就形成了櫟陽和雍城、東和西對抗的格局。櫟陽是秦獻公建築的都城,是封建地主集團即新興勢力的中心;雍城是秦國的舊都,是奴隸主集團即保守勢力的中心。國內兩大對立集團分居東、西,矛盾得到緩和,為改革創造了穩定的國內環境。
其次,雍城地處關中西部,遠離對魏國的戰略前沿地帶,櫟陽則距東方諸國尤其魏國很近。都城靠近秦國和魏國的前線,有利於國君控製全局,親臨指揮,把握戰機,消弭來自東方魏國的戰爭憂患,增強自身的防衛實力。
最後,櫟陽是交通要道,商業發達,經濟富庶,人力與物力資源充沛。石川河流經都城北部和東部,助益於航運及其物資、人力的集結和運輸,便於及時調動全國的力量支援前線。
編製戶籍
戰國初期,秦國人口分為居住在城裡的“國人”(即平民和奴隸主)與城外的“野人”(即奴隸)。“國”與“野”既是一種地域區彆,也是政治地位的區分。在奴隸製漸趨瓦解,封建製逐漸萌芽與成長的趨勢下,秦獻公根據階層變化的新情況,於秦獻公十年(前375年)重新編製戶籍,按照軍隊編製,以“伍”為基本單位,將民戶加以區分,各自編戶,並載入戶籍冊,稱為“戶籍相伍”。這種戶籍製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製度。平時,同伍之人相互監督,便於治安、征收賦役;戰時,“伍”又是軍事單位,便於征兵作戰。這一編製,具有如下意義
首先,不僅具有整頓社會秩序、強化基層組織的功能,而且基層組織與軍隊編製結合起來,便於統一征兵,加強了國君對軍隊的領導權。此前,秦軍基本上都是奴隸主貴族頭目(即庶長)的私屬部隊。他們經常利用軍隊發動政變。通過編製戶籍,秦獻公“剝奪了奴隸主貴族培植私人武裝的特權,消除了秦國動亂的一個禍根。”
其次,凡是秦國統治的百姓一律編入“伍”,原有的“國”與“野”界限被取消了,等於在法律上承認了“野人”與“國人”處於同樣的地位,提升了“野人”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最後,編製戶籍有利於秦獻公控製百姓,在此基礎上建立封建的生產方式。從“裡耶秦簡”等文獻來看,當時戶籍登記包括裡、爵、名、年齡、身高、膚色及大男、大女、小男、小女、未使女、未使男等家庭情況內容,這些為秦國建立在對人身控製基礎上的賦役征派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秦獻公通過編製戶籍,牢牢地控製了每戶裡民,能廣泛調動和利用全國人力資源,為之後商鞅實行耕戰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
推廣縣製
春秋時期,秦國就在邊遠地區設置帶有軍事性質的縣。戰國初期,隨著領地的變化,秦國不斷增置縣,如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設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縣,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又在陝(今河南三門峽西)設縣。到秦獻公時,又集中地設了數縣秦獻公六年(前379年),把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善明氏改建為縣;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在櫟陽設縣。原本,縣是設於新奪得來的土地,或是邊遠地區,秦獻公在首都也設置縣這一級軍政合一的組織。這一方麵表明當時的首都櫟陽處於軍事爭奪的要衝,地方行政組織也必須適應戰爭的需要;同時也為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縣製(統一以後為郡縣製)進一步作了準備。
軍事上,秦獻公在位期間多次對外用兵,有勝有負。
繼位之初,兵臨渭首,秦軍滅掉狄、?戎。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跟韓國於酸水交戰,秦軍兵敗。
秦獻公十四年(前371年)跟趙國於高安交戰,秦軍兵敗。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國、韓國聯軍於洛陰交戰,秦軍大勝。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跟魏國石門之戰,秦軍取勝並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跟魏國少梁之戰,秦軍取勝並俘虜了魏國太子、將領公孫痤,攻取了龐城。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