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穆淺染帶著眾人,雄赳赳氣昂昂地就往鐘叔留下的最後一個記號區去,一麵走一麵教奶娃娃聲母的發音。
是的,就是拚音裡的那個聲母。
一開始她沒有教穆子修,除了給自己留個底牌外,更重要的是,她認為拚音在這個時代的作用,除了增加她私密日記手劄被破解的風險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用處。
但現在……自那封密信出現後,她就知道,這個底牌必須要有人繼承了,為了以防萬一,昨天她已經將小手劄上的幾頁紙都燒成灰了。
這兩年,她翻手劄的頻率已經不是很高了,用後世的話來說,那些記載的文字早已刻進她的DNA了。
因此,現在把拚音交給兩個親傳弟子,也沒有什麼負擔。
陳君可以自學,穆子修這邊就有點麻煩了,這個時代並沒有拚音一說,在認字時,主要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
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比如“箱”這個字,可以把同音字“香”備注在旁邊。
如果沒有認識的同音字備注,那就需要用到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注一個音。
比如“誇”這個字,就在字的旁邊標注“苦瓜切”,“切”字沒有實際意義,即取苦的聲母k,取後一個字“瓜”的韻母和聲調ua(一聲),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
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其實……它真的有點複雜。
所以,古時候讀書,如果沒有過目不忘這個本事,基本都會度過一段認字困難戶的時期,這也是文人間流傳的“三年尚不能熟”之因。
甚至到了後麵,即使認熟了這些字,想要尋音尋字也常常一下子找不著。
天賦如穆子修師兄弟的這般的,自是不必說,基本一遍就能記其字形字音,兩遍就能通曉其義,到了第三遍,已然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天賦差一些,如縣學十一才等人,雖然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瓶頸期,但積累個一兩年,基本也就掌握了。
再差一些,就如丹平村的學子,若不是穆淺染另辟蹊徑,估摸著現在還沒法獨立讀懂簡單的書籍,這種情況,基本再過兩年就會被勸退。
所以古時候讀書,天賦和勤奮都是缺一不可的,是進步如飛,還是“學習漢語已有三、四年之久,但至今仍無法讀懂最簡單的書籍”,全靠個人造化。
運氣好,碰見幾位名師點播,再勤奮些,自然無須擔憂,但若是運氣一般,家境也不好,那就基本讀書無望了。
這也是丹平村的全村上下對穆淺染感恩戴德的主要原因,說白了,如果不是穆淺染,這些孩子彆說出來讀書了,全部都得在家務農,還什麼遊學和縣試,連縣學的大門怕是都進不去。
而穆子修學習的困難點,主要就是在於他現在兩個學習方法互相切換,導致有時候會出現語言係統混亂。
以前認字,完全就是靠記憶力,或者是通過兩個半音來拚讀,現在倒好,全部推翻重來,導致明明這個字小家夥已經記得了,偏偏拚讀拚不出來。
學得奶娃子痛苦麵具都出來了,平時多話癆的一個孩子,生生給折騰得寡言少語了起來,生怕說太多,自家爹爹就來一句“來,這個字怎麼拚?”
三歲的修修崽:啊啊啊啊~讀書好難~學習好累~崽崽好苦┭┮﹏┭┮
:..cc
..cc。..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