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明成祖朱棣的一生》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有兩位皇帝可以說是傑出的篡位者,第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就是明成祖朱棣】
【他鋌而走險,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但也因此,成就了他身後彪炳史冊的永樂盛世。現在,讓我們走進明成祖朱棣的一生】
新的一天,天幕似是結束了介紹後世的那些可怕的工匠造物,又變成了講述曆史。
隻不過,這次講的不是此前的大宋。
而是明朝。
大秦。
等待天幕播放的嬴政有些餓了,在看到天幕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的曆史的嬴政,興致缺缺。
跪坐在桌案前,嬴政拿起眼前的一個桃子吃著解悶。
記錄的工作自有大臣們去做。
這種他不太感興趣的事情,隻當做晚間放鬆的故事聽聽就好。
“上次天幕講了唐朝的孝子。”
“這次就讓朕也看看這明朝的孝子是什麼樣的吧。”
對李世民和朱棣這兩位孝子的印象很深的秦始皇,很好奇,這位‘靖難而登寶殿’的皇帝究竟做過什麼事。
大唐。
“篡位……”
聽著天幕這樣表述,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微微一顫,這天幕喜歡將他和這位朱棣一起歸類為‘篡位’的皇帝。
也還好他後來的功績足夠,不然恐怕後人不僅不會讚譽,恐怕還會罵聲一片啊。
大明,永樂時期。
“說了多少遍了!朕是太宗!太宗!明太宗!”
聽到天幕又將他稱之為明成祖,朱棣有些氣急,一口氣憋在胸口,有些上不來。
朱棣對於‘太宗’的執念過深,甚至連後麵所說的永樂盛世都沒仿佛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一般。
“太子……”
朱棣剛想朝著自己的太子朱高熾發火,就見小胖連忙一抬手
“爹,你是知道我的,如果是我給你上廟號,那必然是太宗。”
一旁的朱瞻基看到自己爺爺掃過來的目光,連忙學著自己老爹,將自己撇清乾係。
“爺爺,你也是知道我的,如果是我給你上廟號,那肯定隻能是太宗。”
這要是讓爺爺認為,這個明成祖的廟號是他給上的,那肯定免不了一頓毒打。
“哎!”
仿佛一拳錘在棉花上的朱棣有些氣急,卻又無可奈何。
“最好彆讓朕知曉是後世的哪個混蛋給朕上的成祖的廟號!”
“不然朕非抽死他不可!”
不是自己的兒子孫子,那也隻能是後世的兒孫了。
可是再往後,他的廟號都已經定下來了,又何必去更改呢?
真是個能氣死人的小王八蛋啊——朱棣的心中如是想到。
洪武時期。
朱元璋、朱棣、朱標此刻都在一塊。
朱元璋更是不時將目光看向此刻忐忑不安的朱棣。
即便是朱標,此刻都負手認真的看向天幕,對天幕今天要講述的事情極為好奇。
他也想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自己的四弟又做了什麼。
“老四,給咱好好看。”
“要是不像你大哥所說的,你有什麼難言之隱,咱今天就打死你。”
原本已經覺得這件事過去了的朱棣,不禁感到晦氣的暗自歎了口氣。
他是一點兒也不想知道未來的永樂大帝做了什麼,那跟他有什麼關係啊!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於烽火連天的元末戰亂之中】
【當時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與朱元璋打的如火如荼,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中國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大漢。
“四子。”
漢文帝警覺,意識到這位朱棣,也是個不受待見的老四之後,他下意識的對這位朱棣有了一絲莫名的親切感。
同樣,明朝之前。
元世祖忽必烈也有話要說。
雖然這個大明是滅亡的元的朝代。
……
“恒兒也是老四,還被後世稱為漢文帝,評分還是98比乃公還高02。”
“這不是巧了嗎。”
劉邦像是要炫耀一般的,將劉恒的事跡又說了一遍。
一旁的呂雉白了白眼。
“所以你是要讓代王繼承皇位嗎?”
“不,大漢四百年,已經超過了後世的這些朝代,朕還是讓他按照曆史上來的來吧。”
“乃公之後,自然還是讓盈兒即位。”
知曉了漢室四百年,劉邦已經知足了,不寄希望於傳萬世,自然不想瞎折騰。
從天幕上給出的評價來看,他完全可以相信後世兒孫們的智慧。
甚至,如果能夠在地底下遇到始皇帝,他劉邦還要對其去炫耀炫耀。
給嬴政也分享分享自己的快樂。
作為對比,也把秦朝那長達14的年曆史拉出來說道說道。
【兩年後,10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朱棣也從隨軍的孩童,變成了人人羨慕的皇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天幕上,展示出了一張朱元璋分封出來的二十多位的皇子的封王圖。
各個朱元璋此前的朝代迅速按照地圖將裡麵的各個封王記錄下來。
雖然不清楚朱元璋的意圖,但是畢竟是一位皇帝,而且是傳承了兩百多年的王朝的開國皇帝。
許多古代的君主都認為其這麼做絕對是空穴來風。
或許可以從朱元璋的政策中看到些什麼有用的東西。
特彆是此刻的嬴政。
大秦。
“如此,豈不是又回到了當初周朝的分封製?”
“百年後,血緣逐漸淡薄,豈不是又要開啟一場亂世?”
嬴政看著天幕上那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封國。
剩下的沒有封王的位置,應該是歸屬中央管轄。
“朕記得此前天幕曾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如果這大明也行的秦政法,那麼至少其應該也有郡縣製在內。”
“這麼說,這大明是郡國並行?”
“為何如此?”
嬴政敏銳的察覺到,朱元璋的這個政策,必然有其必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