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府。
議事大廳之中,文武屬下分為兩列在堂下。
“上位,如今義軍群龍無首,以您的地位和威望最高,希望您能稱帝,稱帝之後所帶來的影響力會更大。隨後我們便可以揮師北伐了。”李善長說。
“稱帝,不可,萬萬不可,小明王屍骨未寒,我怎能自己稱帝呢?此事休要再提。”
李善長領頭了之後,眾多武將也紛紛請求朱元璋稱帝,但是朱元璋依舊拒絕,被逼迫的沒有辦法,隻能解散大會一個人回到內堂之中。
將領們麵麵相覷,此時已經水到渠成,再不稱帝,反而就不禮貌了,隻有幾個老謀深算的文臣相對一眼,他們都知道朱元璋現在就是端架子,等到三請三辭做足表麵工作之後。
表現出他不是自己想要登臨地位,而是被屬下逼迫的。
朱元璋雖然沒有受過係統的帝王教育,但是對於這種事情可能是打娘胎裡就融會貫通了的吧。
果不其然,當天夜裡,朱元璋就召見了李善長和劉伯溫商量登基的事宜。
“其實你們也知道,咱就是麵子上的功夫,早就想登上那個位置了,你們說說想要稱帝的條件。”
“上位,想要稱帝,必須要有三個前提,第一個是檄文,也就是您稱帝的原因,名正則言順。”
“咱也沒什麼文化,大體就十六個字,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上位不愧是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大豪傑呀,居然有如此的雄心壯誌,想來這習文也不難寫。”李善長連忙拍馬屁。
“善長啊,既然你如此的胸有成竹,這登基的檄文就由你來寫吧。”
“多謝上位賞識。”
“還有就是國號、都城以及登基大典。”
“咱就覺得金陵很好,就在這裡建都。至於國號伯溫,你想一個吧。”朱元璋揮了揮手中的蒲扇,又將問題拋給了劉伯溫。
“不如就叫大明吧,一為日月同輝,萬事不衰,也有天地出名,萬事澄清的意思。”
“不錯,不錯,果然是文化人。”
“上位,有一句話不知當不當講。”
“你說。”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必然定都在北方,北方環境惡劣,而且還有外族入侵的風險,因此將都城定在北方,可以時刻提醒君主居安思危,但如果定都在南方,龍氣不足,而且王朝必然偏安一隅,不利於大一統。”
“因此臣以為,應該將王朝定都在元大都。”劉伯溫說。
“先生這話有道理,但你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不能以帝皇之師揮師北伐,那麼氣勢變矮了一截,便是亂臣賊子,必須要先建國定都,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才能北伐,到時候大不了遷都就行了,而且也吳王府進行擴建皇宮,也可以省下一筆開銷,不至於太過勞民傷財。”李善長站出來反駁。
劉伯溫也覺得,李善長說的有道理,當即就同意了下來。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金陵紫金山登基。
紫金山上莊嚴肅穆,祭天台高聳入雲,紅綢地毯之上,朱元璋身穿明皇九龍袞袍,頭戴金龍翼扇冠,舉著裝著十三粒粒稻穗的今晚,一步一步沉重的邁上這些年艱苦的台階走向,那象征著至高無上皇權的終點。
“朱元璋…昭告天地神祗,立國大明,建元洪武。”
開國的典禮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朱元璋用了十五年的時間,不到四十歲便完成了階級的巨大跨越。
一日之後,朱元璋正在和馬皇後商量如何給自己的兄弟分配爵位,忽然間,外麵傳來了通報的聲音,說朱林請求一見。
“林兒,這麼晚,他來到底是要做什麼?難道又從天書中察覺到了什麼嗎?”
“未必,說不定這小子想讓咱給他封一個大官。”
“他雖然不是我親生的,但也是我們的兒子,就算分他當一個王又能怎樣?”
“妹子說啥都對。”
朱元璋召見了朱林。
“兒臣拜見父皇,父皇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