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同學聚會的時候,曾凡已經隨著福豐號遠洋漁船出海,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到達了日本以東的預定海域,開始進行日複一日的捕撈作業。
在空中飛行的經驗曾凡很豐富,可是海上航行的經驗著實不多,地麵上那麼多地方還沒走完呢,還沒想過要出海捕魚。
離開燕京後,他在呼倫貝爾遊覽了十幾天,找到了一個幫人放牧的工作,乾了大半年時間,體驗了做牧民的生活,見識了什麼是無邊無際的草原,也領略了大興安嶺的林區風光。
後來曾凡又到吉林的延吉、通化、白山等地住了幾個月,見識了這裡特產的人參、鹿茸、貂皮等特產,如何的種養、生產和加工,他還獨自去長白山深處遊覽了一圈,去了很多人跡罕至的地方。
在東北遊蕩了一年多的時間,經曆過兩個完整的冬天後,曾凡買了一輛二手切諾基,橫穿東西跨度兩千多公裡的內蒙古,一個人自駕到了西北的新疆。
從哈密到吐魯番,從阿勒泰到克拉瑪依,從塔城到阿克蘇,從和田到喀什,最後又回到了伊犁,兩個多月時間跑了一萬三千多公裡的路程,見識遍了北疆和南疆的美麗風光。
在伊犁,曾凡結識了一個來自福建的遊客黃大寶,這家夥在一艘遠洋漁船上做輪機長,聽到曾凡對他的遠洋捕魚經曆感興趣,拍胸脯可以帶他上船體驗,半年時間就能收入五六萬,於是曾凡就有了這次出海的經曆。
在綿陽考的電工證起到了很大作用,到哪裡幾乎都能找到工作,工資一般都不會高,但是工作性質都差不多,稍微熟悉過後就能勝任,能讓他快速的在一個地方落腳,融入當地的生活。
遇到黃大寶的時候,曾凡正在伊寧一家星級酒店做維修電工,正是知道他有這個技能,黃大寶才有把握帶他上船。
儘管船上的設備和酒店差彆很大,但用電設備的基本原理都差不多,最重要的維修技能是反而是電焊,通常輪機工主要工作是巡檢維護,保障船上設備正常運轉,故障的時候不會太多,黃大寶手下還有幾個經驗豐富的管輪和維修工,曾凡隻要能打下手幫忙就行了。
本來黃大寶隻是出於炫耀的心思,帶曾凡出海體驗,並沒指望他發揮多大作用,沒想到曾凡學東西很快,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就把船上的各種設備功能特性了解的七七八八,還能把其中的工作原理說的頭頭是道,讓自詡經驗豐富的黃大寶都不得不服。
更讓他佩服的是,曾凡不僅能搞明白設備工作原理,還能幫他們改良優化,很多可編程的自動化設備,比他們自己玩的還明白。
相比船上駕駛部的人員和漁撈部的作業人員,輪機部的人數很少,工作也相對輕鬆,曾凡本來是普通維修工,空閒時間就很多。
沒事的時候,曾凡跟著黃大寶到駕駛艙閒聊,幫助解決了幾個設備控製的程序問題,立刻讓船長陳年刮目相看,直接把他的待遇升級,給他安排了一個單間住,把他從輪機部調到駕駛部,讓他專心熟悉船上的電子聲呐係統,超聲波探魚儀等電子設備,輔助船舶航行定位,幫忙探測魚群。
遠洋漁船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是捕魚,收網分揀之後,可以在船上直接處理,冷凍打包,方便儲存,船舶靠岸馬上就能批發出貨。
曾凡的待遇提高後,地位變得有些超然,輪機部、駕駛部都不需要他動手操作,他主要工作,就是根據聲呐探測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搜尋魚群方位動向,確定漁船航行方向後,基本上就沒他事了,可以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全程觀摩他們捕魚作業。
船上配備全機械化操作的拖網設備,還有高度自動化的分揀、速凍、包裝流水線,用於儲存的低溫冷庫。
剛上船的時候感覺處處都很新鮮,不過熟悉之後,每天在船上就那麼大的地方轉悠,麵對無邊無際的大海,很快就感覺非常的無聊了。
黃大寶本來還等著看曾凡暈船的笑話,沒想到他一點反應沒有,讓和他打賭的大副鬱悶不已。
福豐號屬於大型遠洋捕撈船,滿載排水量超過五千噸,跟國內數量龐大的幾百噸的遠洋漁船相比,這艘引進的二手漁船在國內就屬於跨代領先了,據說花了上億的費用才買下來,其實下水也不過五年時間,船東還是靠特殊關係才撿了個便宜。
他們的主要捕撈地在北太平洋公海區域,以深層的鱈魚為主要目標,兼捕其他魚類蝦蟹品種,他們的船有速凍設備,有自動分解、處理、包裝工廠,有多個冷藏魚艙,可以裝載五千多噸各種魚類,隻要運氣不太差,一次滿載而回,收入三四千萬人民幣都正常,出去幾次就能收回購船成本了。
如果運氣好可以遇到石斑魚群,金槍魚群,或者其他高價值魚群,可能一次就回本還有得賺。
當然,那樣的情況很少見,這是這艘船第二次出海,上次大家都不熟悉操作,忙活大半年,隻收獲了兩千多噸的魚貨,去除油料設備、港口費用、工人工資各項支出,純收益也就一千多萬人民幣,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船員們的收入也和捕撈收獲成正比,捕撈的多獎金自然也高,不過他們這種遠洋漁船通常一次出海就要大半年時間,一年隻出海一次,其餘時間船舶靠港檢修,船員們放假。
黃大寶就是放假期間閒得無聊,跟朋友去新疆旅遊,才遇到了曾凡,為了兌現吹過的牛,帶著他出海。
曾凡本來隻是想體驗一下這種遠洋水手的生活,既沒想著發財,也沒想著做多久,不過既然船長那麼看重他,得做出點貢獻心裡才過得去。
熟悉了一段時間後,結合以往的海圖信息,魚群分布圖等數據,幫他們優化了電子聲呐係統,超聲波探魚儀,利用船上的計算機,寫了一個自動分析程序,讓他們可以更合理的規劃航行路線,相同的時間內可以有更多捕撈收獲。
原先他們不是每一網都會有很大收獲,既靠經驗更靠運氣。
當前主要使用的拖網方式,一次下網收網,整個過程好幾個小時,能收獲三十噸以上的各種魚類就算豐收了,船員日夜兩班輪換作業,忙活一天一夜隻有幾噸、十幾噸收獲的時候也很常見,應該說是常態。
現在每一網下去少則二三十噸,多的時候五六十噸,連續幾天收獲過百噸,這些收獲和他們每個人的收入直接掛鉤,出海捕魚就是為了掙錢,現在收入翻幾倍,換誰誰不高興!
在曾凡看來很簡單的一個分析程序,讓船上所有人喜笑顏開,每天累並快樂著。
按照當前的收獲速度,或許不需要三個月,他們就得回航卸貨了,今年或許能出海兩次,一向黑著臉的船長都時常開起玩笑。
上午的時候,他們坐在寬敞的駕駛艙閒聊,這個時候正在下網,船上的人都不忙。
“阿曾,你是個福將,這次出來不到兩個月,就超過去年的捕獲了,如果滿載而歸,大家收入都要翻幾倍,回去我得讓老板給你包個大紅包!”船長陳年許諾。
“紅包才能裝多少,把你的獎金分一半給阿曾就行!”黃大寶在一邊笑道。
船長不需要親自操舵,有輔助駕駛係統,駕駛員也不需要像開車一樣隨時扶著船舵,但駕駛位仍然需要時刻有人,盯著電子海圖和雷達等設備,防止出現意外,當前負責駕駛的二副魏家華插話道:“惦記船長的錢,你還不如把他的命拿走!”
“老板收入能翻幾倍,獎勵阿曾隻是毛毛雨,肯定不會小氣了!”船長沒接他們的話,玩笑歸玩笑,都是給人家打工,怎麼可能自己掏錢發獎金。
“船上的生活比我想象的無聊,這一次我就夠了,有沒有獎金我都沒下次了!”曾凡實話實說。
喜歡腦變請大家收藏:()腦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