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藥田雜事
可能是因為張安在,所以伍老爺子一家吃飯吃的比較快。
沒多一會兒,隻剩下他們家小孫子還端著個娃娃碗。
伍老太太收拾鍋碗的時候,老爺子拿著個小小號的簸箕,端著一些瓜子花生堅果出來招待張安。
“安子,你這麼晚過來,是有事情吧?”
老爺子給張安倒了杯熱茶,“來,喝了熱乎熱乎。”
張安沒有客氣,端著吹了吹就喝了一口,這都是老人家們自家采的山茶。
“伍爺,我給您老跟伍奶找了點事情做,你看怎麼樣?”
伍老頭子給張安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大雪天裡還要去山上砍菜回來喂豬喂雞。
說實話,去年要不是遇到張安他們,這老頭子說不準真就在雪地裡躺沒了。
張安動了惻隱之心,這次的籬笆比較多,可以分他們多一些。
到時候多賺些錢,過年也能過的好一些,給那小孫子買些新衣服。
對於張安幫忙他找活兒乾,賺錢補貼家用的事,伍老頭已經習慣了。
以前他的強性子覺得彆人幫助他是看不起他,所以不接受人家的幫助。
後來覺得張安跟他很對性子,雖然有些強,但還是被張安說服了。
“哦?是什麼事啊?”
伍慶宗有些驚訝,這大冬天的,他還是第一次聽到有活乾。
“我在河邊開了塊兒地,準備要種藥材,所以要找人幫忙打些籬笆,這不,給您送活兒來了。”
張安把事情跟老頭子提了一嘴,然後接著說道。
“價錢呢三毛錢一米,您老看看怎麼樣?”
“嗨,不就是點竹籬笆嘛,給啥錢啊,老頭子我給你打了。”
一聽是打籬笆,伍慶宗擺擺手說隨手給張安打了。
畢竟這打籬笆不是什麼難事,村裡除了小孩子誰都會。
張安幫了他們家這麼多,這麼簡單的事情,伍慶宗想著就幫張安做了。
“哈哈伍爺,要是沒多少我可不會跟你客氣,但這次圍的比較寬,少說也要一千多米。”
“所以咱們該怎麼算就怎麼算,不過先說好哈,為了趕工期,我隻能分給你三四百米的量,千萬可彆嫌少。”
這要是少了張安也不會開這個口,自己在家就能打好。
這籬笆,隻要材料有保障,每天單人都能打個五六十米。
尤其是像伍慶宗他們這樣打了好幾十年竹子,手裡麻溜得不行的老把式,那速度就更加快了。
張安分了四百米的量給他,他們兩老一起動手,不超過三天就能搞定。
“那行,老頭子我就不跟你娃兒客氣了,不過你這是要圍藥材的,那我給你加高一些,打密實一點吧。”
伍慶宗知道張安來,就是為了給他們攬活兒的,當下也沒繼續說什麼客氣的話。
不過轉頭就跟張安說起這籬笆的一些注意事項。
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張安隻是想著打竹籬笆。
而伍慶宗一聽是圍藥材用的,當下就說了高度跟密度兩處關鍵點。
這下張安才想起,這籬笆本來就是用來格擋一些小動物用的。
所以這籬笆的高度,還有籬笆上的縫隙都要注意。
畢竟在這附近,人跟大型動物都不用擔心,需要防的便是那些山裡的小動物。
尤其是兔兒、獾子還有黃皮子這些玩意兒,可喜歡這些長起來的枝葉了。
而老鼠跟鳥,張安是一點都不擔心。
家裡可是有個熬夜戰神守著,這段時間附近的這些地方,連山耗子的影都沒瞧見。
估計是被灰球治理的安安分分,沒敢在這裡撒野了。
至於天上的鳥兒,那就更不是問題了。
花頭它們一家幾口天天在這裡活動,除了家裡那幾窩家燕,哪一隻不要命的鳥兒敢在這裡冒頭。
有了伍慶宗的提醒,張安算是補了些漏洞。
還好第一家來的就是這裡,不然到時候包給彆人了,還得再回去跟人說這些問題,顯得麻煩。
從伍慶宗家裡出來,張安又在村裡找了兩三家人,都是些日子過的不容易的人家。
大家接到了活兒,心裡都非常高興。
彆小看這幾百米的籬笆,做完了過年能買上不少肉呢。
所以一個個心裡感激張安,再三保證一定會給張安打最厚實的籬笆。
今天還沒量過有多少距離,所以也沒有個確定的數字。
所以張安隻是定了一千米長的籬笆,後麵即便是差一點,到時候也可以自家慢慢打。
第二天一早,張安剛起來洗漱好,七點多鐘的時間,天還是灰蒙蒙的樣子。
這些張安都習慣了,以後去上學的時候,早上去學校的路上還得打個手電,因為天都沒亮。
這時候,周洋父子兩人還有張平前後腳來到張安家裡。
“誒,你們咋來的這麼早,冷絲絲的多睡會兒唄。”
張安沒打算那麼早開工,畢竟天氣冷了。
“有啥可睡的,睡多了腰杆不疼嘛,你自個兒不也起這麼早啊。”
“這寒冬臘月的,床上那麼暖和,你以為我不想多睡啊。”
張安也不是說不睡懶覺,但蘇穎上班的日子,他都是跟著一塊兒起床。
“行了不多扯了,實話說我今天就是來吃早餐的,舅奶今兒做的什麼早點,還沒進門就聞著香味了。”
周洋抽了抽鼻子,嗅著廚房裡傳出來的香味就進了門。
後麵的周雙林拍了他的背兩巴掌,提醒他注意形象,畢竟現在已經結婚不是小孩子了。
“爸,你這話就說錯了,不管是我結婚了還是有孩子,在舅爺舅奶眼裡,我不都還是小輩嘛。”
賣了個乖刷了下寶,周洋走到廚房裡,看著灶上熱氣騰騰的蒸籠。
“舅奶,今兒蒸的什麼啊,怎麼這麼香?”
“今天蒸的包子,覺得香待會兒就多吃點。”
今天有人來幫忙乾活兒,早點肯定要是準備的。
所以昨晚王芳就把發著麵醒著,今兒一大早就起來開始剁餡兒。
光看這蒸籠就知道蒸了不少,畢竟蒸了七層,往日裡自家吃最多也就三層。
“這包子雖然還沒吃,但聞著這味兒就知道好吃,要是我嬸兒去街上做包子,那包子李家裡估計得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