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鑠離開不其侯後,找到了史阿。
告訴他董卓一死,就趁亂立刻與那100死士,闖入不其侯帶走劉華與其貼身侍女,還有乳娘什麼的。
劉協的禪讓大典,伏完肯定也在皇宮,那時候董卓死了,所有人注意力肯定都在董卓身上。
所以要必須趁他們反應過來之前,把劉華帶走。
而劉華那邊,王鑠自然會提前打好招呼。
等伏完開開心心回到家,發現家被偷了,不知道會有啥反應。
至於為什麼王鑠能判定董卓會死,史阿沒有過問,對於這個從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師兄來說,他隻管做就行了。
關西的情況大概就這樣,再說說關東地區。
公孫瓚派兵打跑了青州黃巾與徐州黃巾後,解了北海之危,孔融立刻表示願意依附於公孫瓚旗下,名為同盟,實為歸順。
公孫瓚對此非常滿意,畢竟孔融在北海有著相當高的威望和影響力,他的加入無疑會增強公孫瓚在關東地區的勢力和聲望。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漢朝實行的就是孔孟之道,所以孔融在文人墨客中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巨大。
曆史上,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甚至在朝堂上還敢怒斥曹操,曹操屁都不敢放一個,都是後麵基本上北方和中原地區都被曹操控製之後,才找了個借口殺了孔融。
北海孔融與徐州陶謙本就是故友,孔融又拉攏陶謙一起與公孫瓚同盟。
陶謙作為徐州牧,掌握著富庶的徐州地區,他的加入不僅為公孫瓚了更多的資源和人力,也為公孫瓚在南方的擴展了有力的支持。
這樣一來,公孫瓚在關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將會擴展到幽州北平、冀州部分地區、青州、北海和徐州,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體係。
一時間,公孫瓚成了最大的諸侯。
公孫瓚在曆史上最失敗的地方不是界橋之戰敗給了袁紹,損失了白馬義從與嚴綱等將領,而是他做了一件失去民心的事,殺了劉虞,在北方劉虞威望極高,一手止戈為武讓北方異族歸順,安撫百姓,這與崇尚武力的公孫瓚在觀念上有著明顯的衝突,但公孫瓚殺劉虞此舉無疑是自毀長城。
劉虞死後,劉備借口去徐州救援陶謙,跑路了。
田豫也以老母親生病為由離開了公孫瓚。
之後公孫瓚身邊幾乎就沒什麼有能力的人才了,最後才導致了他的快速失敗。
不過說到劉虞那就不得不提起他手下有個很厲害的武將,名叫閻柔。
曆史上他是在官渡之戰時才加入曹操的,之後隨曹操討伐烏桓,隨後便一直坐鎮北方,使得異族不敢妄動。
不過嘛,閻柔早就被王鑠惦記上了。
等劉虞一死他就去挖牆腳,劉虞與公孫瓚的矛盾是百分百會激化的,所以對於王鑠來說,現在先不去管公孫瓚,等他失了民心,就是強弩之末了。
反正並州與公孫瓚之間還隔著韓馥、劉岱、曹操、袁紹等諸侯。
再說說中原地區,和曆史上一樣,袁術、孫堅剛拿回來的豫州地區,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被徐榮、胡珍大軍聯合起來洗劫了。
然後宛城又被劉表偷了家,無奈之下,袁術隻得與孫堅撤回淮南一帶。
淮南就是淮河南岸一大片的統稱,這淮南可是個富庶之地,特彆是汝南郡的壽春縣,在淮河與潁河的交彙處,使得該地區成為了交通樞紐,有利於物資的運輸和交流。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曾將此地作為都城,使得汝南壽春成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汝南壽春的地位雖然有所變化,但始終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