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韓國的宮殿上響起了一個堅定的聲音。
一位白發蒼蒼卻目光炯炯的老者,緩步走出,製止了宣惠帝韓威的決定。
這位老臣外貌看上去已經年近七旬,但是依然精神矍鑠,身姿挺拔如鬆。
他是韓國的四朝元老申文淵,已經有百歲之齡,忠心耿耿地為韓國效力了六七十年,見證了這個國家的崛起。
傳聞他年輕時曾得到過世家的傳承,乃是先天境的武夫,領悟到了許多少見的武學。
隻不過武學修煉進入瓶頸後,便選擇積極入世,投身於韓國朝堂。
經過三朝累積後,他的忠誠與才華贏得了曆代韓國國君的信任。
無論是國家大政方針的製定,還是天下局勢他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和策略,常常能在關鍵時刻化解危機,穩定朝局。
在朝堂上有著極高的威望,是韓國曆代國君倚重的肱股之臣。
新鄭縣陷落的消息如春雷般滾滾傳至各國,魏國的大軍如狼似虎,一夜之間讓九萬韓軍化為烏有。
消息傳入韓國朝堂,群臣震動。
這場勝利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是魏國宣稱的滅國之戰。
任何風吹草動,都讓他們緊張不已。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與韓國交往密切的楚國,在這個關鍵時刻宣布斷交,讓他們韓國更是變得岌岌可危。
韓國顯然已然無力抵抗,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因此此朝堂之上,不少人都認為投降魏國是最好的選擇。
申文淵此時提出了反對意見,宣惠帝韓威不得不重視,他急忙鄭重問道:“申公有何高見?”
“我有上策,可保韓國無憂。”
韓國朝堂立刻安靜下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申文淵身上。
宣惠帝韓威好奇地問道:“申公,朕如今能夠調集的兵力隻有四十萬,如今在新鄭縣已折算了近十萬的兵馬,麵對這種境地,還能有何計謀能保韓國?”
說這句話的時候,宣惠帝韓威的表情帶著幾分不相信。
韓國的三大刺客掌教已經在魏國手中折損了兩位,如今還剩下的吳代天掌教,也同樣沒有辦法。
就算想交願石“保護費”,韓國也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武學勢力能撐得起來。
換句話說,他們韓國,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沒依仗了。
如此真有辦法能保住韓國嗎?
不僅是他,朝堂其他臣子都想不出韓國還能有什麼計謀能挽救這樣的頹勢。
麵對一道道目光,申文淵沉穩地掃視了一圈,緩緩開口:“臣聽聞,魏國許了楚國六百裡地,楚國才與韓國斷交,我們也可如法炮製。我們可以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割讓給趙國。”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炸開了鍋。
割讓城池?那豈不是意味著韓國的領土被進一步侵蝕?
不少人露出不滿和忿怒的神色,但申文淵卻仿佛早有預料,接著說道:“魏國新勝,氣勢如虹,韓國不可抵擋已成事實。眼下已經是火燒眉毛的時候了,等到韓亡之後,還用再考慮這十幾城的得失嗎?”
“各位,割讓城池雖然聽起來令人痛心,但請諸位想想。將上黨獻於趙國,實際上可以利用趙國力量抗魏,讓趙國介入我們韓魏之間戰事。”申文淵的聲音鏗鏘有力:“這樣能為我們爭取到寶貴的喘息之機,得以重建軍隊、穩固國防。”
韓國的朝堂上下陷入了沉默,他們都被申文淵的謀略所驚。
申文淵的建議無疑十分大膽,但同樣也為韓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試想一下,本來魏國可以儘得韓國國土,若趙國收下了上黨十七城,就意味著魏國平白無故就失去了一郡的領土。
上黨對於魏國要比其他地方可有價值的多。
而趙國得到領土後,不會再輕易吐出,必然要出兵保護。
趙國的國力比韓國強大,說不定就能將魏國拖入戰爭的泥潭中。
魏國的新國君修為高強不假,但一人能抵得上千軍萬馬嗎?
韓國說不定,真的可以借此解除亡國之威。
宣惠帝韓威的臉上充滿了震驚之色,片刻之後,這股震驚之色又轉變成了狂喜之色,一拍大腿道:“好計謀!”
他環視朝堂上下,說道:“諸臣以為如何呢?”
“臣以為,此乃妙計,能解韓國之危。”
“臣附議。”
“臣附議。”
“……”
宣惠帝韓威見眾多臣子多數持讚成意見,他打算頒布旨意。
就在張口的一刹那,他像是想到了什麼,對身旁的貼身太監小聲問道:“吳掌教最近可有消息?”
貼身太監壓低聲音回道:“吳掌教說是宣布要閉關一段時間。”
“閉關?”
宣惠帝韓威不是傻子,大致能猜出吳代天在兩位掌教先後被殺後,已經有所畏懼。
他緊緊握了握拳,果斷說道:“既然如此,朕現在便派使者出使趙國,獻上黨十七城。”
“遵旨!”
……
就在韓國緊急派出使者的同時,魏軍的四十萬萬大軍,儘數抵達韓國境內,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始攻打韓國諸多城池。
以二十日攻下一小城,四十日攻下一大城速度不斷靠近韓國的上黨郡,朝著韓國的都城陽翟逼近。
而此時,宣惠帝韓威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了趙國邯鄲城。
陽光透過門口,灑在趙國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
此刻,趙國的大臣,帝王俱在。
在他們的注視下,韓國使者鄭重地踏入趙國大殿,他們的步伐沉穩有力,仿佛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
韓國使者走到趙國成襄帝麵前,深深鞠躬:“外臣奉韓國陛下之令出使貴國,見過趙國皇帝。”
趙國成襄帝問道:“不知道使者來本國有何要事?”
實際上他知道此時韓國正在遭受魏國的全力進攻,這些韓國使者十有八九是衝此事而來。
不過,他們注定要失望了。
在此之前,朝堂上下已達成了一致意見,不會按照結盟事宜出兵協助韓國,得罪魏國。
韓國使者必然會無功而返。
然而令成襄帝未預料的是,韓國使者突然雙手遞上一份文書。
他聲音低沉地說道:“我國君主深感趙國之強大與威嚴,為示友好,決定將上黨十七座城池割讓於趙國。願兩國永結友好,鞏固五國之盟約。”
此言一出,雙手籠在袖中閉目養神的龐奢更是雙目猛然睜開,慕然盯向了韓國使者。
不僅是他,包括成襄帝以及其他群臣都極為意外。
以至於大殿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
站在成襄帝身邊的宦官見識,拿過文書,雙手捧在成襄帝的近前。
趙國成襄帝接過宦官遞上的割讓城池文書,神情嚴肅地瀏覽著內容。
他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仿佛在權衡著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意義。
朝堂上落針可聞,隻有趙國成襄帝翻閱文書的聲音回蕩在空氣中。
過了會兒,趙國成襄帝緩緩抬起頭。
這份割讓城池的文書有韓國的國印。
韓國是要割讓上黨郡不假了。
他心中難以下決定,示意宦官將韓國割讓城池的文書交給龐奢,小心翼翼問道:“相邦覺得如何?”
龐奢接過割讓城池的文書,認真查閱。
過了一會兒後,龐奢的目光從從文書上抬起,銳利地掃過韓國使者的臉龐。
他試圖從使者的表情中讀出一些蛛絲馬跡,以確認他們的真實動機。
畢竟,割讓城池並非小事,其中必定涉及到複雜的政治考量。
韓國與趙國之間曆史上有過多次的衝突和矛盾,雖然有過結盟的經曆,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礎之上。
雖說如今是五國結盟共同抗魏,但是五國在見過趙弘明登基時的場麵,加上強國楚國主動與韓國斷交,這五國結盟已經形同虛設了。
這一次韓國突然主動割讓上黨十七座城池,龐奢心中不禁湧起了一股懷疑。
韓國使者此次前來並非真心示好,而是有其他的圖謀。
也許他們想借此割讓城池之舉,來分化趙國的內部勢力,挑起內部紛爭,亦或者禍水東引,讓趙國與魏國交惡,通過這種方式來保全韓國。
龐奢感到一陣不安。
現在情報還是太少,不能輕易相信韓國的示好之舉,他還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證據來確認韓國使者的真實動機。
龐奢考慮再三後,低沉道:“陛下,此事牽扯諸多,還需臣等細細考慮一番。”
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明顯的疑慮,讓沒有主見趙國成襄帝心中有了底。
成襄帝抬頭看向韓國使者,威嚴道:“感謝貴國君主之友好,接受城池乃是大事,不得不需慎重考慮。朕將擇日給予回複。”
韓國使者微微點頭,臉上露出理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