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過河之後,派人向後營傳消息,就說龐統率領二十萬人馬,三天之後殺到巴中城下,讓後營做好以死相拚,血濺巴水的準備!
再派人偷偷的進城,把計劃告訴你們大師兄,讓他一定盯緊了劉封,以免這小子中途變卦,若有變故,立下殺手,千萬不要心慈手軟!”
……
“諾!”
根據天時地利、形勢變化,蕭逸摩擦著小黑臉,很快構思出一個大計劃,一個能反敗為勝的大計劃!
不過這個計劃嗎,陰險了一點、缺德了一點、也狠辣了一點,還需要一點點的原材料!
……………
“踏平巴中!--踏平巴中!--咚!咚!”
一聲令下如山倒,在震天的呐喊聲中,數十萬難民跨過了巴水,把巴中城團團圍困住了,而後按照蕭逸吩咐的,圍而不攻,隻是騷擾!
西岸的大火也燃燒起來了,烈焰衝天,濃煙滾滾,把半邊天空都遮蓋住了,船隻、小舟、木筏、樹林、竹林全都化成了灰燼,大地都烤的乾裂了,估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巴水西岸都見不到植被了。
另一邊,劉封在鄧艾的授意下,一連發出了兩封求援信:
一封是給嚴顏的,稱巴中城被圍困,賊兵日夜攻城不止,守城將士死傷慘重,漸有不支之勢,請老將軍率本部兵馬火速來援!
另一封是給龐統的,言辭就大為不同了,說難民們渡過巴水之後,已經是精疲力竭、糧草耗儘,其成員紛紛四散奔逃,一日夜逃走數千人之多!
自己的兩萬五千人馬,牢牢守住了城池,難民們休想越雷池一步,而且在交戰過程中,隱見賊兵隊伍之中,有金狼頭大纛旗閃動,且有一人縱馬馳騁,督促難民們奮力死戰……
兩封截然不同的書信,一封是引蛇出洞,另一封則是示敵以弱!
…………………………
“駕!--噠!噠!”
蕭逸帶著心腹人也過河了,卻沒有到巴中城下,而是一路向北而去,也不是要逃之夭夭,要完成自己的大計劃,還需要一樣重要道具--井鹽!
原來巴蜀位置偏僻、遠離大海,吃鹽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石粗糙的海鹽粒子,就算混上半數沙子,隻要從沿海販賣到了巴蜀,都能獲得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暴利!
豪門大戶,還能勉強承受的住,貧苦百姓們就不行了,吃不起高價海鹽,隻能飲獸血補充鹽分,或者像野獸們一樣,舔食雜質很多的岩鹽,其中滋味,苦不堪言,對身體更是傷害極大,須發皆白者不計其數,佝僂無力者比比皆是!
直到漢初之時,有巴蜀百姓挖掘深井,結果不見清水,反出鹵水,經過過濾、熬煮之後,從中提煉出了食鹽,解決了巴蜀百姓的吃鹽問題,這就是井鹽了!
原來古老的地質時期,巴蜀盆地曾經是一片海洋,由於地殼運動,四周山脈隆起,中間成為盆地,困在裡邊的海水,經過億萬年的持續蒸發,鹽分大量的沉澱,又與地下水混合,形成一個巨大的鹵水層!
而鹵水熬煮出的井鹽,質地潔白,細膩如沙,口感更在海鹽之上呢,與蜀錦一起成為巴蜀兩大支柱產業,每年賺取無數的錢財呢!
直到蕭逸主政徐州,從粗糙的海鹽裡麵,提煉出了上等精鹽,以巨大的產量,便宜的價格,取代了井鹽龍頭老大的位置,不過在巴蜀地區,仍有很多地方挖井取鹽,產量也是年年攀升!
“哈哈,找到了,就是這個地方,真是天助我也!”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蕭逸帶隊一路向北,奔馳出了四十餘裡,終於找到了一座山穀,穀口還有兩個大字--鹽穀!
原來井鹽遍布巴蜀各地,有井眼數千口之多呢,而巴中地區也有一些,質量雖不是最好的,卻勝在埋藏層比較淺,開采容易,產量巨大!
‘赤眼蜂’潛入巴蜀各地,收集軍政情報的同時,也調查地勢地貌、風土人情、礦藏產出……綜合彙總之後,再傳回曹營之中,以供高層們決策之用!
蕭逸詳細看過資料的,其中包括巴中地區的,根據記憶尋找過來,果然找到了這座鹽穀,不禁高興的哈哈大笑。
“師父找鹽井做什麼,咱們沿途劫掠了不少東西,隊伍裡也不缺食鹽啊?”
“不清楚,大概另有妙用吧!”
孫紹、薑維等人卻很不解,如今局勢危機,已經到了生死關頭,師父不坐鎮大營中,好好的排兵布陣,跑來找鹽井做什麼?
難道說,要用這些井鹽,把敵軍活活的齁死嗎?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