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一捆大蔥、兩斤蘿卜的問題,而是曆經二十四代皇帝,苦心經營了四百多年的江山,一句話就拱手讓人了?
畢竟是三十多歲的成年天子,您好歹爭辯上幾句,或者抱著龍椅痛哭一場吧,當年王莽奪孺子嬰的江山,也沒有這般容易啊?
“昔日高皇帝身經百戰,方才開創大漢江山,曆代先皇苦苦守成,至今已四百餘年矣,臣請陛下三思而行,莫要輕易禪讓於人!”
“臣等請陛下三思,江山社稷不可輕易禪讓!”
“臣等附議!”
……
蕭逸突然站了出來,請求劉協收回詔書,不要行禪讓之事,還有一些對漢室有感情的大臣,也紛紛出來勸阻了。
就連那些躍躍欲試、準備武力逼宮的曹氏死黨,也全都改變了口風,有的還跪地叩頭不止,表現出一副忠肝義膽的樣子!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曹魏代漢已成必然之勢了,如今劉協主動禪讓皇位,使得事情更加順利了,還避免了流血衝突,使得政權和平交接,可謂是善莫大焉!
大家出言勸阻一下,不過是走個過場罷了,證明自己是忠良之臣,對得起大漢王朝的俸祿,以後史書記載此事,也能留個光輝形象不是!
“哈哈,禪讓之事,朕意已決,諸位愛卿就不要勸阻了,至於諸位愛卿的忠心,一定會彪炳史冊之上!
禪讓之事是華、王、陳三位愛卿提出來的,這道禪讓詔書,就由你們送到魏王手中,辛苦了!”
劉協笑著拒絕了群臣勸阻,並示意華歆、王朗、陳群上前接旨,三個人卻是臉色大變,羞愧的抬不起頭、邁不開步了。
臣子逼迫君主讓位,乃是大逆不道之事,如果文武百官一起逼宮,還可以說是人心所向、為了天下蒼生謀福祉之類,史書上記載的也好看一些!
比如前漢之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人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又聯合朝中文武百官,逼迫小皇帝劉弘退位,改立代王劉恒為天子,也就是漢文帝!
事後周勃、陳平、劉章並未受到指責,反而成了撥亂反正的大功臣,在史書上留下了光輝一筆!
這就證明了,逼迫皇帝退位可以,但要拉著大家一起乾,一口黑鍋萬人背,也就不算什麼事了。
如今恰好相反,隻有華歆、陳群、王朗三個人逼迫皇帝讓位,其餘文武大臣都出言勸阻,強烈的對比之下,誰是奸臣、誰是忠臣也就一目了然了!
大殿上有太史令,是專門記載國事、編寫史書的,當即提筆在手,寫下了一行字:
‘建安十九年-秋,九月初五日,華歆、王朗、陳群三臣當朝啟奏,欲使天子讓皇位於魏王,天子為天下蒼生計,欣然允諾之,下詔書禪讓皇位,大公之心,千古罕見!
大司馬蕭逸率文武百官勸阻,涕淚橫流者甚多,嚎哭聲響徹四方,忠君之心,可昭日月!
而三位勸退之臣,可謂無君無父,大逆不道矣,千載之下,罵名不絕!
“三位愛卿,速速前去傳旨吧!”
“臣等羞愧,臣等遵旨!”
劉協催促了好幾次,華歆、王朗、陳群隻好上前接旨,滿臉羞愧的出了麒麟殿,到丞相府宣讀禪讓詔書去了。
…………
半個時辰之後,華歆、王朗捧著詔書回來了,曹丕為絕天下悠悠之口,不肯第一次就接受皇位,故作姿態的拒絕了,還親手寫了一道奏折:
‘自稱德薄,請另求大賢以賜天位,’不反對皇帝禪讓,直說自己不夠資格,這道奏折寫的巧妙啊!
陳群因為心中羞愧,自己回家閉門謝客去了,準備抄寫《尚書》一萬遍,以恕自己逼迫君主之罪!
“谘爾魏王,上書謙讓,朕竊為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幸賴武王操,德膺符運,奮揚神武……,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祗,紹天明命,使行禦史大夫華歆、王朗,持節奉皇帝璽綬,王其受之!”
劉協當即再下詔書,一定要把皇位禪讓給曹丕,蕭逸率領文武百官,再次上前勸阻此事,以示臣子忠義之心!
又是華歆,王朗前往傳旨,並把傳國玉璽一起送去,二人羞愧難當,以袖遮麵出了大殿,下台階還栽了個大跟頭……
半個時辰之後,華歆一人捧著聖旨回來了,曹丕為絕天下悠悠之口,再一次拒絕了禪讓詔書,傳國玉璽也送回來了!
王朗則羞愧無比、口吐鮮血,被仆從抬回府邸修養去了,看來這位還有一點廉恥心,否則曆史上也不會活活被罵死了。
劉協是鐵心禪讓了,第三次傳下詔書:
命令華歆督造一壇,名‘受禪壇’,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儘到壇下,皇帝要親奉璽綬,禪天下與魏王,以示心中誠意!
華歆:……
詔書下達,朝會結束,劉協返回後宮去了,臨走回頭看了一眼龍椅,臉上泛起了陣陣笑容……天下人都眼紅這張椅子,卻不知龍椅並不好坐,自己馬上就要解脫了,讓那個倒黴蛋來接替吧,他一定會痛不欲生的!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