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內部發展方向的同時,還要緊盯著外麵。
水庫人造冰川工程啟動後,主要狀況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浮島邊緣向外生長的部分出現地勢變化。
有的浮島邊緣開始下滑,有的則往上翹。
這個趨勢可以說相當糟糕。
坡度轉而向下的,行車、行人都有巨大的危險,當角度達到一定程度,再往外就屬於不可利用區。
幸運的是,自家兩個半板塊都是這類,比起向上翹的情況,其實還好了不少。
向上翹起的,以北部區分裂的五個板塊為主,其他區域也偶爾會有一個翹起來的,相關性似乎都是魔獸高密度區,幾乎沒有定居點。
邊緣上翹,意味著整個浮島整體上表麵變成了盤子型,相當於天然的泛洪區,也是自家板塊對比起來比較幸運的原因。
因為岩石生長速度有限,暫時還不清楚最後到底是變成盤子、碗,或者是一個球,但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比下滑型地勢危險得多。
盤子形狀,一旦出現雨量超過蒸發量,必然出現大量積水,即使是非平坦地形,幾場雨下來也要淹沒至少一半的麵積。
碗形,內部區域日照時間會縮短到六至七個小時,蒸發量會進一步減小,更容易蓄水,大概隻有少數山頂才能幸免。
球形倒是不用關心積水了,但沒光線啊,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會死亡,隻有真菌係以及圍繞真菌生存的動物才能延續下去。
邊緣地勢變化暫時沒對自家產生影響,不用管它,保持觀望即可。
但也不是完全觀望,比如索道平台就可能需要做技術改進,以應付越來越長的距離,也不可能在下滑區新建平台。
第二類狀況主要體現在地下城區。
地下城區自浮島化以來經曆了幾輪變化,現在洞內根本沒有普通人和工人活動,隻有一支小規模城防部隊還守在靠近入口的哨站處,並已經做好隨時打包跑路的準備。
地下城洞穴群經過多年的采礦和探索,大體能確定它是個蟻穴式的結構,也可以稱之為土豆式,有很多小管道連接著一個個的巨大地廳結構。
這些廳有大有小,小的比如最初遇到地下觸手怪的地點,大部分都是地下湖,行動空間不足一公頃。大的類似二號廳,完整的哨站樹丟進去都隻占了中間一小塊地,地麵麵積動輒幾十公頃。
浮島還沒飛起來的時候,就因為頻繁地震把裡麵工作的人全部嚇出來了,哨站也接到命令,不準下礦。
起飛後,短暫恢複過小規模采礦,不過後來又因為地形變化致人迷路,把人再次趕出來。
近期情況更嚴重,管道式洞穴的分支變得更長更複雜,因為迷路風險過高,城防軍也不敢過於深入。
似乎存在一種可能,最早探索洞穴找到的洞穴人遺骸和生活遺跡,大概就來自上一次碎片化的時期。
如果這個假設為真,那麼地下城未來可能內生怪物,或出現新的對主世界、魔界的通道。
總之需要小心,暫時地下城該停工的停工,沒工作的都組織起來遷往其他城市,反正總人數比較有限。
和地下城情況類似的,可能還有龐勳東的地下湖以及新城地下水係,這兩處都出現了水位異常下降。
兩地相較,龐勳情況略好,因為有足夠龐大的含水層為地下湖補水,水位下降速度看起來比較慢。
新城,暫時沒有好辦法,隻能把原本和冷卻塔循環管道連接的抽水站改成供水站,對接水管也不用動,本來就接入的冷水來水,隻需要新建幾個水池就行,應該可以趕在和地下水連接的盆地小湖乾涸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