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站沒去找藍天重工,而是先求助於幾家建築企業。
鳳凰王國的建築公司很單純,由於土地管理太嚴,他們隻負責工程,什麼拿地、銷售都不碰。
沒有過多的業務乾擾,也讓他們在本職工作上更專業些……當然這個專業也隻能對比其他地區,實際防災需求導致境內建築都比較保守,很多類型都沒機會嘗試。
在接到索道站的求助後,風穀基建和巔峰城市路口)兩家都組了團隊到現場考察。
考察的團隊不止兩個,但拿出可行方案的隻有這兩家。
巔峰城市的業務五花八門,包括民宅群建設、隧道施工、鋼結構短橋梁等。
他們拿出來的方案是橋梁方式,也是利用索道平台自身的巨大基礎重量,使用拉索結構和架在生長出來的邊緣上的拱形結構,形成一個突出橋體。
初步計算,兩端可以建成八百米到一公裡長的鋼架平台。
風穀基建主要服務於風穀工業區,多承包廠房建設,因為業務關係,他們對機械設備的認知比一般建築企業要好一些。
他們拿出來的方案,是額外懸索方案。
大體概念是在運輸索道上方再架設新索道,采用吊索連接兩條索道的形式給運輸索道分擔受力。
兩個方案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問題。
鋼架半橋平台的方式,確實可以解決現階段的問題,但是沒有人知道岩層會向外生長到什麼程度,而且建設周期比較長,等建成之後,說不定中間還是有三公裡以上。
懸索受力分攤的方案,建設成本低,工程預期時間短,可是兩條索道間需要吊索連接,這會擋住現有索道爬行機構的行動軌跡,需要一個能繞行吊接點的新型滑輪裝置。
吊接點繞行,好像聽起來挺容易,但集裝箱加貨物限重就有22噸,加上滑輪組、單缸發動機傳動組,這要是沒繞好就完犢子了。
最後還是沒選建築企業的方案,直接找索道爬行具提供商風穀機械廠來解決。
解決方案是索道平台自己出的,就返璞歸真的一招——加平行鋼纜!
和風穀基建的方案,區彆在於這個新增鋼纜距離原鋼纜更近,不需要在兩套鋼纜之間做懸吊,直接用一個爬行具掛兩根鋼纜不就完事了嗎?
不能說風穀基建太傻,而是這麼做根本沒他們什麼事,所有的支架結構安裝都屬於機械廠的售後部分,整個工程又沒有土工。
索道站工作人員和機械廠碰頭之後,又去找鋼廠幫忙做力學分析。
最終決定,改用細纜四索道的裝載方式。
這裡主要是為了防備距離超過5公裡的情況。
現在使用的鋼纜是37毫米直徑,7x7x5的規格,5公裡的自重就接近37噸,超過五公裡,兩根鋼纜加起來隨時超過八十噸。兩根鋼纜間隔小於集裝箱寬度,如果不改支撐結構,時間長了對平台強度有一定威脅。
改用29毫米鋼纜,5公裡總重量下降到25噸,四根鋼纜加起來比兩根略重,不過可以使用三合一的裝載方式。
比如用1、2、3號索道進行改裝,現在用1、3號分彆牽兩根鋼纜,在2號位通過滑輪實現轉向限位,這樣支撐結構對平台的力就會小很多,而且方向也有所變化。
四索道的用法和二索道一樣,使用“f”型爬行具,一側掛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