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寨的廢墟上,充滿了歡呼聲,大家滿懷著激動喜悅。
正所謂鹽鹵一出,錢帛自來,從此又可以水裡撈銀。
當天,已經有許多家灶房開始複工,雖然有些作坊都還沒恢複,可隻要把灶打好鍋架好,便可以趕緊先製鹽,其它的慢慢來。
灶房火一點,便停不下來,需要大量的柴草,於是乎大量災民百姓們也有了活計,隻要還有兩把力氣,那麼砍柴挑柴都能賺到一份工錢,而汲鹵水、挑鹵水等,也需要大量人手。
鹽井寨上的青煙嫋嫋升起,灶戶們回來了,燒手們也回來了,柴客、挑夫,一個個都在往回趕。
懷玉每家灶房都去走訪,發現他們製的鹽,不管是結鹽還是水鹽,質量都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很差。
這玩意放後世,估計醃鹹菜都瞧不上。
可在這些燒手、鹽家手裡,卻很自豪的說這是好鹽,起碼比成州鹽官寨、秦州鹽泉寨的鹽都要好,岷洮那些羌鹽就更比不上了。
也就朔方烏白池鹽、河東解池的解鹽能跟他們比。
每家灶房煮出鹽後,第一鍋鹽,都還特意給懷玉送來了一份,上井的一鍋出十五斤鹽,送來一斤八兩,下井的出十四斤鹽,送來一斤六兩,小井的出十斤鹽,也送來一斤。
“這是規矩。”
鹽吏趙宗昌告訴懷玉,大唐和前朝隋一樣對食鹽是不專賣專營的,各地鹽井鹽池等也不禁民采。
鹽井寨這裡製鹽,從隋朝時恢複因五胡亂華中斷了二百多年的製鹽業後,便留下了一個規矩,任由民戶汲鹵製鹽販賣,但所製之鹽也是要交稅的,這稅分兩部份,一部份是直接要交十分之一的鹽,一部份則是征錢絹。
上井十五斤鹽交一斤八兩,剛好是一成份子。
官鹽場製鹽也要交。
交上來的鹽和錢,有部份要上繳朝廷戶稅,有部份則要上供秦州都督府,還有部份則要上繳給渭州府、鄣縣,以及原來駐鄣縣的平樂統軍府等等,這錢分的人多著呢。
鹽在鹽井寨,比朝廷的開元通寶銅錢還好使,這是硬通貨。
不管是換糧換錢都是十分暢通,尤其是拿去跟羌人交易牛馬換皮毛藥材,還能再賺一筆。
“以往的鹽也都這成色?”
趙宗昌看各家送來的鹽,“按慣例是一旬一交,今天因為第一鍋鹽,所以大家都特意送來一成,這也是個彩頭,這鹽都很好,甚至比平常的要好兩分。”
聽到他這樣說,懷玉這才相信,這鄣鹽確實質量一般,或者說此時的鹽大多一般。
“我記得我在長安的時候,用的鹽好像挺白,顆粒均勻,其色青白,粒大飽滿啊。”
“二郎說的當是長安勳貴官員們所用青鹽,這些鹽都是再提煉過的。就如我們鄣鹽,他們拿去重新加入水中化開,然後再過濾,再重新熬煮結鹽,這成本可不低,比咱們直接汲鹵煮鹽的成本還要高。
不是貴族士家官員豪強,誰吃的起這樣的鹽。”
“價格相差大嗎?”
“當然大。”
懷玉聽完陷入沉思,用二次溶解過濾提煉煎煮的辦法,確實大大提高了成本,這精鹽自然而然的就貴了。
但他覺得,如果能夠改進一些這第一道製鹽環節,那豈不能降低很多成本?如果既能提高鹽井產鹽的質量,還能比二次提煉法成本更低,那這裡麵就有很大的商機利益啊。
提純鹽的辦法有很多,但若是得兼顧成本考慮的話,卻也有限。
他感覺自己又找到了一條發財之路,絲毫不會比他利用芒硝、皮脂的路子差。
靠山吃山,靠鹽吃鹽嘛。
一連幾天,鹽井寨都熱鬨非凡,越來越多的人聽說了武懷玉請得鹽神歸位重新出鹽後,都紛紛往這裡湧來。
這裡有太多商機。
豪強大家、商販馬幫都趕來,而饑民百姓也都來求個活路。
砍柴挑水背鹽,甚至蓋作坊建房子,這裡到處都能找到活路賺到口糧,在這個兵災剛過的初秋,這裡讓人看到希望。
醫院鎮現在鹽井寨裡也圈了一大塊地,搭起了營房、倉庫、操場,鎮司裡隻留下五十個鎮兵,以及一些發配來的罪犯戍卒和一些突厥俘虜們,他們的任務就是鎮守鹽井寨,維持這裡的秩序,保證朝廷的利益。
懷義和程處默他們的平樂府地團就駐於河對岸的縣城裡麵,大家相距不過二裡地,每天都能見麵。
九隊鎮兵分彆遊奕巡邏九條鹽道,統領一眾烽鋪。
大家都在忙碌著。
一間間四麵通透隻有個茅草頂的灶房立起,青煙嫋嫋整日不停,柴市也再次興旺起來,每天大量的柴送來,各家灶房買下,堆在灶房周邊,碼的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