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朝廷交租,或是給貴族交租,還不都是交租。”
老漢甚至覺得給地主家交租更劃算,因為地主家收租,是按你佃租的地來分成,哪怕分成拿的多些,也是按畝來分成,但朝廷收租調征役,卻是按丁,有幾丁就征多少,管你家有多少地,地多地少又不影響,
隋末國初那些年,好些良民課戶為了逃役避賦,甚至都直接砍傷自己手腳,以此避役逃賦,現在上下兩村裡,還有不少這樣的手腳殘疾的人,稱為福手福足,當年要不是自斷手足,去了遼東,或是被征入軍中去鎮壓流民,隻怕早就沒了。
老漢這些話,對李世民衝擊挺大,雖然這些情況他是知道的,但親耳聽到說起,還是不一樣的。
而年輕的太子殿下,更是被震的有點目瞪口呆,他總以為唐滅隋,統一天下,很偉大,百姓應當也過的很好,尤其是如今都鬥米二三錢了,許多人就說大唐如何偉大,皇帝如此英明,這是盛世了。
他沒想到,盛世下的百姓,原來是這樣的想法。
“我聽說這兩年朝廷屢敗蕃胡,邊疆有大量的田地可授分耕種,朝廷也鼓勵百姓移民邊地寬鄉,一丁起碼也是百畝地,甚至還有路費、安家費,過去耕種不僅均田,還有種子農具等無息借貸呢·······”
老漢看著承乾,笑道,“你是糧鋪的小夥計吧,少見識啊,誰願意去邊疆啊,那跟流放有什麼區彆,彆說一地分百畝地,就是分千畝地我也不願意去,那些邊疆的地就算分的再多,能有命活下來嗎,能安穩嗎?
這是哪,這是長安,這是樊川,這裡多好,就算做佃戶,那也是天子腳下,突厥人再厲害,也頂多兵臨渭河,可沒有越過渭河,打到咱樊川來。”
除非萬不得已,還真沒多少人願意去邊疆移民,現在朝廷也主要是招募靠近邊地的一些窮困百姓,或是一些原來的奴隸、部曲放免後,將他們遷移邊地,又或是招募一些光棍漢等去屯田墾荒,並不強製他們落戶的,頂多相當於去墾荒打工。
真正願意去邊地的,其實反倒是那些豪強大戶們,派支房庶出等過去開荒,但人家條件可比普通百姓強的多。
“前朝末年,我從涇州一路逃到樊川,這流民逃荒太苦了,移民邊疆好不到哪去,出門萬般難啊,哪怕老漢我現在這裡僅是個佃戶,僅有草屋三間,可起碼有個立身之地,有妻兒家小,有人活計,”
跟鄭老漢東拉西扯的聊了許久,
最後李世民很沉默,太子則被深深震撼,武懷玉倒是習以為常了。
勳戚豪強地連阡陌,但許多百姓卻無立錐之地。
更驚人的是,到如今,長安這樣的天子腳下,京畿之地,仍有大量的百姓寧願做貴族豪強的佃戶、部曲,依附於他們,也不願意入籍編戶,甚至二三十畝地的授田都不願意要,
理由也是很簡單,入籍成了良民,也就成了課戶,負擔反而會更重。
所以大家寧願做逃戶,做佃民,也不願意做良民。
之前清理寺田,倒是有一大批原寺廟的佃戶、部曲,運氣好,分到了不少田,成為主戶,或是拿到永佃權,成為客戶,他們不管是分田還是永佃,地都分不少,
這些人挺讓鄭老漢羨慕的,但也隻能說人家運氣好趕上了。
“我們現在就盼著這裡武相公家接手後,以後這裡能跟香積寺武家堡那邊一樣,租子還能降點,甚至還能帶著我們養豬養雞什麼的多賺點,家裡姑娘小子要是還能被武家看中,去他們作坊做個工或是學個啥,以後也有個飯碗。”
李世民帶著承乾,又去跟一些村民聊了聊,
大致都跟鄭老漢說的差不多,這上下兩村三百多戶,確實以前都是些外鄉流民,所以雜七雜八的姓,鄭王任劉楊王張的各家姓氏都有,大家也差不多是一樣的心思,就願守著這樊川小江南,守著這蛤蟆灘,因為這裡隻要肯下力氣,總是能填飽肚子的,這可是旱澇保收的沃土肥田,下的力氣總有回報。
閒時還能去終南山扛木頭燒炭等賺錢糧。
什麼邊疆移民之類的,誰愛去誰去吧,反正他們才不願意去受這個苦遭那個罪,
就在這裡好好生活著,養育大孩子,然後修幾間房,為兒子娶妻把女兒嫁出去,這輩子也就到頭了。
眼看到中午了,鄭老漢還很熱情的招呼武懷玉幾個,說請他們去自家草棚裡吃個便飯呢,鄭老漢當年從涇陽逃荒,妻子餓死半道,父母和一個娃也餓死了,後來賣掉了個丫頭換了點小米,才讓他和一個兒子活了下來。
到了樊川後,他搭了個簡易的窩棚,然後給地主乾活,任著忠厚勤快在這裡立住腳,後來他用兩鬥小米帶回來一個死了老公的流民女人,那女人的公婆收了兩鬥米,便讓他把女人帶走了,一個男孩被留下,但丫頭讓女人帶著跟他。
鄭老漢也沒嫌棄,高興的把女人和小丫頭帶回自己草棚,憑著辛勤的漢水,他後來成了地主家的佃戶,佃到了稻田,從開始的牛馬耕具甚至口糧都用主人的,隻能分極少的糧,到後來慢慢的置辦起各種家夥事,分成也漸多。
他和女人後來又生了兩個孩子,一兒一女,轉眼也已經是十幾年過去了,他老了,四個孩子都養大,他的小草棚也變成了帶院子的五間草房,甚至還有頭自己的耕牛,
前幾年給老大娶了妻,去年又給老二說了親,女人帶來的丫頭也都大了,老漢正張羅著為她說個好人家,要想尋個好點的人家,就得有些像樣的陪嫁才行,
所以鄭老漢現在很期盼新東家武相公家,能夠繼續讓他佃種原來的土地,他甚至還想多佃一點地,也期盼著田租能降點,或者說到時向武家抓幾隻小豬崽,跟武家堡那樣不用給豬崽錢,拿豬圈糞抵充······
“糧價越來越低,今夏鬥米二三錢,這麼些年從來沒有過的啊,收的糧要交租,要留口糧,本就剩餘不了幾個,糧價這麼低,哎,換不到錢,開支也難,我尋思著,不如種一二畝紅薯,多養幾頭豬,聽說武家的豬崽,養大了他們到時回購,價格都還可以,一年下來,比種地賣糧要強多了。”
李世民對於鄭老漢的熱情邀約,倒是笑著應下,
鄭老漢家所在的上村,離莊子很近,整個村子一百多戶,有好幾百口人,整個村子挺簡陋,多是草棚和簡陋的靠山窯,
村民們的衣服基本是打著補丁的,夏天基本光著腳,孩童們更許多光屁股的,村子裡的衛生條件也不怎麼好,
武懷玉跟李世民倒是很淡定,承乾卻是很不適應臟亂差的村子。
老漢請吃飯,其實也沒特意請客,家裡有早上煮的粥,加了許多紅薯的粥,小米沒多少,多半是紅薯,還有點早上蒸的玉米窩窩。
鄭老漢讓他女人煮兩個菜,其實就是水煮蔬菜,數樣蔬菜簡單的摘一下,一鍋煮熟,最後撒了點鹽巴,非常原汁原味,當然也不可能有什麼蘸料。
“家裡也沒啥能招待的,將就一下,”老漢笑道。
老漢一家人挺多,四個兒女,夫妻兩人,加上娶進門的兒媳婦,還有兩個孫子孫女,整整九人。
十分簡陋的飯菜,但他們卻吃的很快。
李世民拿起個玉米窩窩啃起來,很乾很糙,承乾也拿起個吃了幾口,卻噎的難以下咽,
懷玉給他舀了點煮紅薯粥裡的湯水遞給他,承乾趕緊猛喝幾口,這才把那粗糙的窩頭順下去。
“這玉米窩頭怎麼跟我以前吃的不一樣?”承乾問懷玉。
“這窩頭裡添了碎玉米葉和玉米棒子。”
“啊,加這些做什麼?”
李世民有些無奈的看了眼兒子,“加豆麵或是糯米粉的窩頭,那不是窮人尋常吃的,那些還加糖加紅棗乾的,那更是貴族的點心,普通百姓家的窩頭就是會加碎玉米葉、棒子的,這樣更省糧也更飽腹,有的還會加點糠麩在裡麵,就是吃起來很乾,不好下咽。”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