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很是滿意和珅等人的迷途知返。
若是在平常,以他的性子根本容不下和珅這種人,不馬上下令斬首都算寬容了。
但看過某些著作後,他已經決定儘量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集中力量乾大事。
說白了,胤禛的胸懷變得寬廣了,眼界也變得高深了。
為了應對接下來的清末亂世,他不想浪費哪怕一點人力財力。
一個胸懷寬廣的胤禛,試問哪位臣子會不喜歡呢?
畢竟他本來就具備大方的性格。
但凡他願意,他恨不得說儘天底下所有的情話,送出最精心得體的禮物。
“曆史上和珅的下場可不好,還掙了個華夏第一貪官的名頭,和珅,望你好自為之,好好輔佐嘉慶這孩子。
至於之前的事,朕和嘉慶都可以既往不咎,以觀後效。”胤禛特意喊出和珅說道。
和珅懵了個大比。
華夏第一貪官?
上下幾千年曆史,屬我最貪?
這……我原以為就算我名聲不會太好,也不至於超過賈似道、秦檜、嚴嵩等人。
看來後世之人還是不了解我啊!
或者說,聖君不能有汙點。
那臟水隻能被後世之君集中潑到我身上。
太上皇一直以永不加賦來標榜自己的仁政,還喜歡免一些地方的賦稅。
朝廷正兒八經收上來的賦稅可說是年年不達標,年年不夠用。
可朝廷許多地方需要錢,他自己更是花錢大手大腳。
我這個大貪官不去想方設法弄錢,如何維持的下去?
就算沒有我鈕祜祿·和珅,也會有烏雅·和珅、富察·和珅。
議罪銀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議罪銀一出,相當於宣布國法就是個擺設。
抱著僥幸心理的百官豈能不想方設法從百姓手上撈錢?
太上皇一經發現,立刻給他們定罪。
他們便不得不把貪的錢拿出來一部分免罪。
說到底,這跟向百姓要賦稅又有什麼區彆?
無外乎罵名被我背了,賢名被太上皇占了。
太上皇他不知道嗎?
不,正因為知道,他才會允許這樣做。
可是這樣的方式比加稅還要惡貫滿盈,隻是名頭好而已。
加稅,是朝廷來定標準。
百姓心裡有數之後,貪官汙吏沒法在這方麵索要太多。
可議罪銀製度不同。
一者,他們貪汙多少全憑他們自己的良心。
可他們往往沒有良心。
二者,那些沒有被查出來的官兒便相當於收了賦稅卻不用上交朝廷。
三者,他們就算給了議罪銀,又給了總數的多少呢?
怕不是連三成都不到?
為了這三成的錢,為了一個好名聲,卻讓百姓多付出了七成,讓貪官多貪了七成。
這不是得不償失嘛!
唉,都怪太上皇把大清毀了,清末又是那樣的亂局。
同樣是亡國,大家對大清的憎恨卻倍數提升,對我的厭惡自然也是如此。
“奴才多謝兩位皇上饒恕,奴才日後一定恪儘職守,奉己為公,絕不貪汙受賄,皇上和天下臣民儘可監察。”和珅一邊磕頭一邊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