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此,劉寬不禁感歎,朱元璋不愧是能從乞丐成為開國皇帝的英雄人物。
不僅不信命,而且敢於與命運抗爭。
感歎完,劉寬也勸說道:“殿下,我們後世人幾乎都不信命,至少不相信‘壽命有定數’的說法。”
“正如陛下所講,如今殿下既知此事,隻要注意身體,再有一定的醫療條件,絕不會壯年而逝。”
聽了朱元璋、劉寬的話,朱標臉色終於不那麼難看了,並暗暗叮囑自己,一定要注意身體。
他倒不是多麼怕死,而是知道,若他壯年而逝,是對父母的不孝,也是對子女的不負責。
甚至成為引發大明皇位爭奪的原因。
回過神後,朱標便問:“難道因為我英年早逝,父皇才即將皇位傳給了四弟?”
劉寬沒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看向朱元璋,“陛下,若殿下身故,您會將皇位傳給誰?”
朱元璋稍稍思考,便道:“咱已立下規矩,大明皇位傳給嫡長,如此方不會讓咱的子孫為爭奪皇位同室操戈。”
“如此,若是標兒身故,咱會將皇位傳給雄英。他已被立為皇太孫,繼承皇位名正言順。”
朱標聽了一呆,隨即道:“父皇,若兒子十一年後身故,雄英才十八歲,能否承擔起皇位重任?”
朱元璋道:“十八歲在尋常人家都已成婚生子了,如何不能承擔皇位重任?再說了,難道你一死,咱就會死?”
朱標尷尬,忙道:“孩兒絕非此意,父皇必萬壽萬年。”
說完,他看向劉寬,顯然想讓劉寬幫忙說句話。
劉寬笑道:“曆史上,陛下壽七十,在帝王之中算是高壽了。”
七十?
那也就是說,還有十六七年?
“還行。”朱元璋貌似對自己歲數滿意的點了點頭。
至於長生,朱元璋倒也幻想過,但他很理智——曆朝曆代那麼多帝王都沒有一個能長生的,他朱元璋自然不會例外。
事實上,到了唐宋之際,帝王尋求長生便和昏君畫上了等號。
朱標自己英年早逝,卻希望老父親能活得更久些。隻是,他雖有此想法,卻一時沒有頭緒。
畢竟七十對於此時人來講,確實很長壽了,對帝王來講尤其如此。
回過神後,朱標想起之前的問題,忍不住好奇道:“既然我父皇會傳位雄英,皇位如何轉移到了四弟一脈?”
‘總不會是四弟謀反奪取了雄英的皇位吧?’
朱標擔心起來,非常不願意事實如此。
幾位成年的弟弟中,他與朱棣關係最好。
在朱標的注視下,劉寬又反問一個問題,“如果皇太孫早夭呢?”
雄英早夭?!
這一下,感覺如遭雷劈、腦袋空白的可不隻是朱元璋了,還包括朱標。
他也算是體會到了朱元璋方才得知兒子死在自己前麵時的心情。
這次,是朱元璋回過神來,目光如刀一般盯住了劉寬,問:“雄英如何會早夭?又是何時早夭?”
劉寬道:“史書上並未記載朱雄英因何早夭,倒是記了日期。”
接著,劉寬又如念史書般地道:“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皇太孫朱雄英薨。因其去世時尚未滿十歲,未得冊封,故以皇太孫視皇子,追封虞王,諡號為‘懷’,葬於鐘山。”
聽劉寬說完,朱元璋對此事再無任何懷疑——因為劉寬所講很符合大明此時的情理,史書記載出錯的可能性極小。
隨即他便緊皺眉頭,不滿道:“雄英好歹也是皇太孫,史書為何不記載他的死因?!”
至於旁邊的朱標,仍未回過神來。
顯然是一時接受不了嫡長子明年就可能身死之事。
劉寬道:“關於朱雄英的死因,後世有不少猜測,陛下、殿下不妨聽聽。”
這話讓朱標回過神來,也緊盯住劉寬。
“後世主流觀點,認為朱雄英是病死的,畢竟古代,嗯,也就是此時的醫療條件,太過簡陋,孩童早夭之事不算太少,哪怕是皇子,也可能因一場普通的疾病去世。”
“至於朱雄英具體得什麼病死的,那猜測就多了。有說得天花的,有說得感冒,呢也就是風寒的——還是那句話,此時能奪走孩童性命的疾病太多了。”
“除此外,還有一種陰謀論。”劉寬說到這裡猶豫了下,最終還是決定說出來,“有人懷疑,朱雄英之死與太子妃呂氏有關。”
“呂氏?!”朱標忍不住打斷了劉寬的話,“怎麼可能是她?她如何敢?”
劉寬道:“這隻是後世人的一種猜測,並非是得到證明的事實。所以,殿下聽我說完可好?”
朱標深吸了口氣,壓下種種情緒,點頭道:“好,你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