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清晨,似乎總是少不了霧的相伴。
那繚繞的霧氣如輕紗一般,在鬱鬱蔥蔥的山色間緩緩流淌,它環繞著山林,也環繞著位於深山之中的一座青磚灰瓦、占地頗廣的道觀。
道觀敞開的大門前,栽著一棵枝繁葉茂的高大古鬆,樹下的青石小路上,兩位年輕的道人正在掃地。
此觀,名為雲華觀,據說已有千年的曆史。
有人說,這道觀之所以起名“雲華”二字,是因為這裡的第一任觀主,道號雲華,故以此命名;
也有人說,“雲華”本是這座山的名字,“雲華觀”的本意,其實是“雲華山裡的道觀”。隻是後來叫著叫著,山成了無名山,人們隻記住了雲華觀。
“聽說了沒?前些日子,師傅帶回來的那個小孩兒,師祖他老人家決定收為弟子了。”其中一個掃地的道士小聲說。
另一個道士接話道:“聽是聽說了,我可分明記得,我剛來的時候師兄們都說,咱們師傅才是師祖的關門弟子……這怎麼說變卦就變卦?”
“去!”挑起話頭的道士壓低聲音,“師兄們之所以那麼傳,隻是因為師祖很多年沒新收弟子而已。再說,他老人家的事,那能叫變卦麼?知道師祖的道號是什麼嗎?天算!肯定是他從那個小……咳咳,小師叔的身上算到天機!”
“但這徒弟是不是收得太簡單了點?好像師祖什麼儀式都沒準備辦,就隻是賜了道號了事……”
“咱們師傅入師門的時候,不也什麼儀式都沒有麼?這叫一視同仁!”
“師傅入師門,那都是三十年前的事兒了,你是怎麼知道的?”
“當然是聽師兄們說的!”
“那師兄們又是……”
“噓!噤聲!”
伴隨著那個道士忽然一聲低喝,兩人趕忙握緊掃把,俯身認真掃起了地。
沒一會兒功夫,山間的古道上便又出現了一道的身影。
那人穿著道袍,肩背淺灰行囊,戴著一頂鬥笠。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帽簷壓得略有些低的緣故,這讓她看起來比起那兩位掃地的道人,略矮了一個頭。
但這並不妨礙道士們在她經過的時候,恭恭敬敬地對她行禮。
“見過師伯!”
“嗯。”
清澈的女聲響起。
被喚作師伯的道人,向他們點頭致意,隨後便步入了觀中。
……
清秋踮著腳,站在自己廂房的窗前,把一副去年買的竹簾掛了上去。
她記得自己離開師門,外出辦事的時候,分明還是初春。
今年的夏日比起往年,似乎是要早來了些日子。
隻希望今年的仲夏,不要再那麼炎熱了。
她默默的想著,又把一串看不出是什麼貝類編製成的風鈴,掛在了門邊——返程途徑鎮上的時候,她順手幫一位小販解決了樁麻煩事。
這串風鈴,便是她選走的報酬。
掛好了竹簾,放好了風鈴,清秋又仔細地開始修剪起了牆上那幾株翠綠的爬山虎。
她原本是打算放下行囊,就去向師傅報告的。可轉念一想,反正一會兒吃早飯的時候還是會見到,也不差這一時——該說不說,觀裡向來沒什麼規矩,就連吃早飯都得等到巳時前後。
不過還真是沒想到,自己離開的這段日子,師傅居然又收了新弟子。
日子過的真快,記得九師弟來的時候,也是小娃娃的年紀,多年過去,卻是也收了三五個弟子,被喚作師傅了。
以九師弟淡薄的性子,估計是對當什麼“關門弟子”沒有興趣,想來對師傅再收弟子也不會有意見。隻是這可苦了他的那幾個好徒弟,如今觀裡沒幾個年輕人,這陣子他們估計是少不得幫師傅帶孩子。
想起一幫年輕道士,追著小娃娃的屁股喊師叔的樣子,清秋忍不住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熱鬨一點也好。
在她的記憶中,雲華觀好像從來就沒有過所謂“香火鼎盛”的時期,道觀雖大,可人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有百來人而已,大部分廂房都是空蕩蕩的。
如今,更是隻剩下三十幾名道士了。
思緒間,清秋的手,從爬山虎的一處嫩芽上收回來。
身後,響起了一陣推門的“吱呀~”聲,緊接著一串有些踉蹌的腳步。
清秋側目,瞧見了一個穿著寬大道袍,睡眼惺忪的小娃娃。
小娃娃晃晃悠悠地走到自己身側,一股屁坐在了廂房的門檻上,揉起了眼睛。
清秋打量著他,過了一會兒才問:“你就是師傅新收的小徒弟?”
“嗯,師姐好。”小娃娃邊打嗬欠,邊對她揮揮手。
“道門講求身心順理,為道是從,從道為事。”清秋指正他,“故為道士者,男女平等,不以性彆細分。”
“聽不懂。”小娃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