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也有一個猜測,這個事用不了幾年就能解決的。”
後來放開做生意,其實這個口子,就是為了解決就業才開的。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接下來的路到底要怎麼走,是沒有一個明確路線的。
站在後來的角度,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國營廠放開,根本就沒有想過讓個人去做生意。
當時設想是,個人還是按照以前的路線走,做好螺絲釘就行,有穩定工作。
國營廠形成一個自由市場,說白了就是國營廠和國營廠之間相互做生意,增加效益,甚至出口。
但這個明顯走不通,因為國營廠有很大的問題。
後來就進入第二階段,為了解決太多待業青年,以及部分國營廠效益不行,員工日子也不好過的問題,以及農村沒有收入的問題。
國家給這些人開了口子。
個人可以銷售農產品,城裡待業青年,還有一些國營廠員工,可以從事一些簡單的商業行為。
比如幫人修房子、打家具、理頭發等等。
其中還有運輸,但運輸有條件限製,不能用機動車,也就隻能用人力、牛車、三輪車等。
第三階段,就是在小口子打開後,越來越多的人去做生意。
這些人還賺了不少錢,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問題,甚至有一部分人還把一些國營廠庫存給拿去賣了。
很多國營廠生產了很多產品,沒有賣出去,一直堆放在倉庫賣不出去。
國家看到後,覺得這似乎也是一條路,讓個人創業,還能帶動就業。
放開個體戶後,某個小漁村也做得很好,於是越放越開,直到大部分領域都放開,隻有少部分領域不能做。
第四個階段是徹底支持,地方甚至想辦法招商引資,在第四階段之前,很多地方官方是不喜歡一部分個人企業的,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國營企業。
個人企業競爭力強,打得國營企業沒有招架之力。
地方就會想辦法逼著個人企業做出讓步。
個人企業賺錢,頂多就是納稅。
但國營企業賺錢,大多是地方能夠挪用的。
換了任何一個人都知道,肯定是國營企業號。
至於為什麼會進入第四階段,那是因為稅收的改變,已經國營廠的謝幕,這已經要到九十年代去了。
1984年是公司元年,但從1984年到九十年代,很少有地方招商引資,希望那些個體戶來自己這開公司、建廠,如果外地企業要去當地建廠,當地還要考慮,你的企業如果跟當地國營企業衝突,人家可不會讓你去。
在九十年代後,幾乎所有地方都在招商引資,就是這個原因。
目前是出於第二階段,馬上要進入第三階段。
張軍知道這個發展趨勢,劉慧彥和黃濤卻不知道,也就不可能有張軍的那一份樂觀。
劉慧彥說道“老弟,你總是這麼樂觀。”
“不過話說回來,以你的本事,不管怎麼變,你都不用擔心不用愁。”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