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無人回答。
子貢望著負手走向殿門前的玄公,突然有種仰之彌高的錯覺。
他在玄公的身上,感覺到了一種氣勢,就像是他曾經站在泰山之下,感受到泰山巍峨、己身渺小一樣。
秦易修行帝經,本就有帝威時刻顯露,他是真的有王霸之氣,能震懾人心。
秦易走到殿前,背對著眾人,感慨道:“仲尼公還記得自己曾經誅殺少正卯嗎?
邪言會蠱惑人心,殘暴行為也是如此。
規勸暴君,將使天下遭遇大害,小人是難以改變的,所以自古以來的聖王,都會舉起刀劍,將之消滅。
現在天下為什麼紛亂呢?
因為多是小人之國,而甚少君子之國。
百姓為什麼生活困苦,甚至隨時都會死在路邊呢?
因為生活在小人統治之下。
殘暴統治臣民的君主,就像是率領著野獸去吃人。
仲尼公去規勸那些人,又怎麼會得到王道呢?又怎麼能得到真正的仁呢?
如果孤生活在夏桀之時,孤會響應商湯的號召,去討伐夏桀。
如果孤生活在商紂之時,孤會響應武王的號召,去討伐商紂。
這才是真正的踐行仁和王道。
現在的天下如何去踐行王道呢?
應當尋找到君子之國,然後輔佐它的君主,去兼並那些小人之國,而後將天下人從小人之國中解救出來。
正如邦周在西岐,於是西岐之地便是王道樂土,等到邦周統一九州,九州都化作樂土了。
現在難道不應當這麼嗎?
隻要如此,全天下的人都能夠感受到王道的光輝了。
諸公以為呢?”
秦易回過身來,平靜的望著所有人,明亮的光為他鍍上了一層金色,宛如聖賢。
以戰止戰!
孔子以及一眾儒家門人,萬萬沒想到他們會得到這麼一個答案。
儒家雖然沒有墨家非攻的思想,但當然也是不主張打侵略之仗的。
但想要反駁卻又不知道該要怎麼說,畢竟玄公將戰爭提高到了討伐桀紂的程度,並且用先祖聖王來作為背書。
後來的孟子能說出“未聞弑君,聞誅一獨夫紂矣”,還能說出“君之視臣三則”,孔子對齊國討伐紀國讚揚,就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底色,對正義戰爭的容忍度很高。
孔子徹底陷入了沉思中,本來想要再問的儒門子弟,見狀皆閉上了嘴。
這世上有兩種人,全盤接受彆人思想的人,沒有主見;拒不接受彆人思想的人,固執剛愎,這兩種都是失敗者的特質。
隻有極少數人,擅長從彆人身上學習,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在諸子百家的大宗師中,他是學習最廣泛的那個,儒家也繼承了他的這種學習態度,在稍後的數百年中,把諸子百家的精髓抄了個遍,然後把諸子百家按在地上打,成為了學術戰爭最後的勝利者。
孔子思索了片刻後,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節奏,他緩緩開口問道:“玄公說的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當初齊桓公尊王攘夷,但最後卻釀成了五公子之亂,衰落下去。
晉文公也曾經維護天下安定,現在晉國卻落到卿臣欺淩君主的地步,按照玄公的說法,豈不是天下士人,都要頻繁更換主君去效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