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中廷,北向”。
要特彆指出的是
“立中廷,北向”
並不是簡單地立於
庭院中央麵向北方,
它實際上是接受冊命之前
朝覲周王的兩種禮儀的名稱,
相當於文章的標題。
“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
在佑者導引下到達
接受冊命的位置的禮儀,
而“北向”則可能是受命者到達
接受冊命的位置後,
對周王行拜見之禮的禮儀,
這些可以從《望簋》、
《盠方彝》、《救簋蓋》
《利鼎》《師虎簋》等
彝器銘文中可以看出。
而周懿王時期的
《師□鼎》和《訇簋》
銘文都隻記載了冊命的內容,
卻沒有像前代那樣
對整個冊命過程進行描述,
昭穆時期宣讀冊命的史官
在冊命過程中消失了身影。
特彆是《訇簋》中具體提到了
諸侯進宮接受冊命:
“王在射日宮,旦,王格,
益公入佑訇。”
過程卻沒有隻言片語。
這表明,
在冊命過程中
朝覲周王的禮儀,
顯然引起了元老大臣們的不滿,
加劇了周王室與
諸侯大臣之間的矛盾。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一些舊有的禮儀和製度被打破,
不再呼史官宣讀冊命。
不僅如此,
從□簋蓋、同簋等
銘文中直接用“命”
這個詞能夠看出,
冊命程中宣讀冊命的人
改為周懿王本人。
由此可見,
周王至高無上的光環
這時已經開始消退。
《史記·周本紀》載:
“懿王之時,
王室遂衰”,
至於具體衰落到
什麼程度卻語焉不詳。
這些彝器銘文正好
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
從側麵證明
周懿王時
王權不振的情況。
雖然周懿王治國能力欠佳,
不過還是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控製著周王朝的政權。
周懿王九年九月,
懿王命益公征眉國。
益公獲勝,
歸京向懿王報捷,
並報告眉國酋長敖
即將前來朝拜周王。
同一年,
周懿王委命
呂服餘接替備仲,
統轄周六師,
賜六師將服;
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職,
管轄豐人兼九戲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