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沉默了一會兒,楊大知縣又長長的舒了口氣,望著朱標說道“殿下可知,微臣為何在洪武元年秋收之後就開始折騰文廟的學校,又為何要讓各社百姓在蓋房子的時候一定要預留出社學的位置?”
朱標微微點頭,“姐夫是想多培養一些讀書人,心向大明的讀書人。”
楊大知縣笑道“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讀書能夠使人開智、明理,能讓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官老爺或者鄉紳、讀書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最重要的是,有了足夠多讀書識字的百姓,官府乃至於朝廷才不會缺少可用的人手,那時候殿下就算是把一千多個州縣的官老爺們全換一遍也沒關係。”
“至於現在……”
楊大知縣搖了搖頭,歎道“像吳彥虎和陳墨他們這樣兒被逼出來做官的讀書人,殿下覺得他們真的能從心底裡為百姓考慮麼?”
考慮個錘子!
身為大明朝的開國太子,朱標從小就在朱重八的身邊耳濡目染,像一開始滿心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李善長和劉伯溫,像進入中書省前後的變化大到像兩個人的楊憲,像是書生意氣十足、滿腔熱血但是又稍帶著些魯莽的王瓊,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官老爺和讀書人都見識過。
像李善長和劉伯溫、胡惟庸他們這樣兒的讀書人也還好一些,起碼在沒有觸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之前還能替百姓考慮,像王瓊這樣兒的讀書人因為滿腦子都是致君堯舜的想法,被自身的道德觀念所約束,一般也不會出現什麼殘酷害民的情況。
但是像吳彥虎和陳墨他們這種被迫出來當官的讀書人可就不一樣了。
彆看這些被迫出來做官的讀書人拿著大明的俸祿,可是這些人心裡的皇帝卻是已經遠遁漠北的鐵鍋,他們心裡認可的百姓也是胡元時期的一、二等人,可不是大明朝這千千萬萬的泥腿子們。
想到這兒,朱標也忍不住歎息一聲道“可是姐夫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後來的那些讀書人,終究還是現在這些讀書人教導出來的,爛樹又怎麼能結出好果子?”
楊大知縣笑著搖了搖頭,說道“殿下想的岔了,因為有些讀書人確實是爛透了,但是總有那麼一些沒爛或者還沒有徹底爛透的。”
“而一個孩子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念,除了一少部分來自於教書先生們的教導以外,更多的還是受其父母親族的影響——現在這些百姓都是經曆過胡元時期的,他們知道什麼樣兒的日子是好的,也知道什麼樣兒的日子是不好的。”
“現在的這些百姓,至少可以影響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等到三代人以後,原本的爛樹基本上也該爛死了。”
略微頓了頓,楊大知縣又特意補充了一句“當然,要杜絕爛樹把果子給教爛,不能隻靠百姓自發的去影響,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教材上。”
朱標微微一怔,問道“教材?難道我爹準備的教材有什麼問題?”
楊大知縣嗬的笑了一聲道“教材沒什麼問題,但是也沒什麼太大的用處,尤其是在如何讓百姓產生對大明的歸屬感上麵更是沒什麼用處。”
朱標聽出了楊大知縣笑聲中的嘲諷之意。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啟蒙教材能讓學生產生對大明的認同感?
四書五經之類的教材能讓學生產生對大明的認同感?
用腳後跟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兒。
沉默了好一會兒,朱標才開口問道“那依姐夫之見,該怎麼辦才好?這些教材又該如何改進?”
楊大知縣微微歎息一聲,說道“這些教材其實並不需要改進,而是應該另外增加教材,比如說縣學當中應該增加一些簡單的小文章,專門書寫當年胡元對中原百姓的迫害,書寫陛下是如何參加了義軍,如何打敗了胡元,像李相、青田先生和徐相、常平章他們的故事也可以寫一寫。”
說到這兒,楊大知縣的心裡忽然冒出來一股子惡趣味兒。
想要在教材裡增加這些小故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李相和青田先生他們都還活著,而許多事情在沒有蓋棺定論之前也不適合出現在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