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全麵潰敗,王城漢城已經被倭寇占領,朝鮮國王李昖帶人倉皇逃竄。
戰報傳回日本,豐臣秀吉看過之後,大喜過望。
他當即命人,為朝鮮國王李昖準備了類似於中原王朝二王三恪式的俸祿和領地。
朝鮮雖然戰敗,但李昖畢竟是朝鮮國王,該給予的體麵還是要給予的。
不單是對於朝鮮國王李昖如此,作戰過程中,日軍對於被虜的朝鮮王室成員和大臣,依舊是保持了禮遇。
前方頻頻報捷,更是激發了豐臣秀吉那狂妄的野心。
對於進攻朝鮮和大明,以及之後的規劃治理,豐臣秀吉早就做好了詳細計劃。
今年已經征服朝鮮,明年進攻大明。
在還沒有取得戰果的情況下,豐臣秀吉就已經分配好了戰後的利益。
以豐臣秀次作為中國的關白,並將日本天皇遷居至明朝的京師。
天皇遷居明朝京師之後,日本的天皇則從日本的宗室親王中選擇一位繼位。
朝鮮交給豐臣秀勝管理。
日本的關白,在豐臣秀保、宇喜多秀家二人中選擇一位擔任。
豐臣秀吉本人,則居於寧波。
這還不算完,在征服明朝之後,以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為統帥,率領軍隊,進攻天竺。
道家經典《莊子》中有一篇文章,名為《秋水》。
《秋水》中有這麼一段話: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不知道豐臣秀吉有沒有看過《莊子》中的這一篇《秋水》。
當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如同豐臣秀吉那般樂觀,有人就對這一係列的戰爭持消極情緒。但礙於豐臣秀吉的權威,仗,還得繼續打。
李氏朝鮮方麵,其實力本就不如日本,關鍵是,實力不行也就算了,可那些貴族,還在內鬥扯後腿,讓本就嚴峻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朝鮮國王李昖帶著一乾官員,一退再退,退到了平安道。
情況如此危急,李氏朝鮮的人就想不到他們的頭上還有一位父親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當然想到了。
有人就提出了,咱們向天朝求救。並列舉三國時期劉備求援於孫權,最終取得赤壁大勝的例子。
然而,有人反對。
如果向大明求救,那麼必然是最近的遼東鎮兵馬前來救援。就遼東鎮兵馬的尊榮,比倭寇強不到哪去,結果必然就是引狼入室。
兩撥人爭執不下。
倭寇可不會停下來等李氏朝鮮的那些官員爭論,依舊是攻勢凶猛,一路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