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科舉改革涉及全國無數學子,三年時間是否有些倉促?我朝學子日常學課主要以經史子集為主,對實課中的許多知識涉獵不多,若要學習,禮部需要時間給學子做思想工作;
而且我朝官場風氣向來重文輕工,對技術知識涉獵多的官員被稱為‘匠吏’,即便要推行科舉改革政令,是否緩緩圖之?
至少也要先把官場風氣整肅一遍也好。”
範景文起身說出自己心中的擔憂,剛才他仔細看完皇帝改革科舉的內容,若是以後能順利實施,確實對國家未來有極大的好處,但皇帝想要在三年內就出成果明顯有些操之過急。
不等朱由檢開口,李岩接過話頭道:“範大人,陛下改革細則中說的很清楚,未來的新科進士不需要成為某一技術領域的專業大使,但一定要對我國現有的技術類知識了解,哪怕隻懂得理論,也要比一竅不通的強;
就說去年保定三府出現的瘟疫,若是沒有醫學院的眾多醫官和醫術學子,瘟疫如何能控製?若是沒有吳有性院正對瘟疫治療的經驗,一旦在直隸爆發,京畿地區哪怕是在怎麼嚴格管製,也有被瘟疫侵襲的風險;
這些可都不是單靠四書五經能做到的。”
“李愛卿說的沒錯,朕就欣賞他這股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對事物認知判斷的勁頭;
說到去年的瘟疫,朕還要告訴你們一件事,當初為協助吳有性治療病患,朕特意在民間招募道士,方士利用他們的經驗,提純了許多對治療瘟疫有輔助作用的藥物;
當時魏愛卿還曾聯合督察院多位禦史給朕上書,要朕不要相信玄道方術,朕不喜玄,也對修道沒興趣,朕隻對能夠強國的技術感興趣!
道士,方士又如何?他們提煉出的藥物在疫區使用的效果都不錯。
不要總對世間中的所有事物分對錯,論正邪,在朕看來,隻要能抓到老鼠,黑貓白貓都是好的!”
朱由檢話音落下後,溫體仁第一個起身開口。
“陛下,科舉改革如果禮部執行有難度,改製館可以接手。”
朱由檢看了後者一眼,並沒有像以往那般同意,科舉改革涉及全國無數讀書人,同時關乎未來大明統治階層對技術變革的認知,不能讓溫體仁耍手段瞎搞,不然容易走上歧途。
他把目光投向範景文。
“範愛卿,禮部肩負科舉大製,朕相信你們把改革一事做好;
另外,朕已經為禮部進行科舉改革做出了準備。”
朱由檢說著,給王承恩一個眼神。
後者拿取出一封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膺天命,禦極寰宇,惟念開物成務,實學興邦。今仿古製度增設正統學課:
其一為自然科學課,包含:算學,格物學,重學力學),化物學,地堪學,生命學,農學,醫學;
自然者乃為天地之通寰,上至於天,下至於淵,皆為五行之道,學者可行興國助民之道;
其二為工程技術課,包含:匠學奇器,營造法式,冶鑄鍛造,河工理山;
工程技術乃持國基石,樓閣殿宇,紡織灌溉,軍工星火,江河山川皆由此直通九州,學者可為強軍衛疆之功;
其三為人文社科課,包含:文學,史學,心學,刑律,錢穀,韜略;
古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天下非實天下,乃名天下,學此道者,無需平天下之名,可有助國之功!
朕願與天下才俊共此正道,凡阻撓實學、空談心性者,削職嚴辦;凡精研技藝、利國惠民者,雖布衣可至卿士!
···”
王承恩念完皇帝的聖旨後,下麵的眾臣被驚的腦袋直暈。
皇帝不但要改革科舉,還在大明傳統科舉主考文學之外,增設三大科課,當真是開天辟地頭一遭!
“好了!關於科舉改製,暫議至此,範愛卿,今年之前的科員朕暫且不管,從明年開始鄉試,會試,殿試包括恩科統一執行新科舉製度內容。”
眾臣聽到皇帝的話,再次小聲交流起來。
同時,大殿外。
鐵道部尚書王永春跟著一名禦前太監匆匆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