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陳景恪也漸漸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他不是沒有雄心壯誌,而是太務實了。
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文化軟實力。
所以對什麼宣揚文化,傳播文化影響力,完全不感興趣。
他隻在乎實打實的利益。
番邦蠻夷的認同對他來說,不如一碗大米飯。
這是他的缺點,也是優點。
但對於大明,對於華夏文明來說,這一點很致命。
過不了多久,歐洲那群蝗蟲就會開啟大航海時代。
與之相對應的是,華夏文明將進入長達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西方將在人文科技上全麵超越華夏。
但對華夏威脅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這個概念,被西方人創造出來。
華夏向來是兼容並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點,然後在文化上達成認同,最後融為一體。
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說華夏文明從誕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個亞洲所有文明的優點成長。
也正是因此,我們的文明才會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燦爛輝煌。
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無法比擬的。
西方人為什麼這麼敵視華夏文明?
除了利益,還有一方麵是我們和他們,從文明到認知再到思維方式,都完全不同。
這種思維認知上的差異,是無法調和的。
不,並非無法調和,而是他們不願意調和,也不敢調和。
因為一旦調和,華夏文明就會利用強大的兼容性,將他們吸收消化。
而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麵的顧慮,甚至主動吸收西方文明的優點,完成又一次的蛻變。
這就是文化底蘊,是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既然華夏文明擁有兼容並蓄的優勢,為何陳景恪還會對民族主義如此警惕呢?
因為民族主義是通過尋找不同點,讓親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說的直白點,民族主義會影響我們民族大融合。
一個很直觀的曆史事實,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前,華夏族群進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記載在史書上的‘大融合’都超過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每一個王朝建立毀滅,都會進行一次或者好幾次大融合。
犬戎、西戎、鬼方、義渠、匈奴、五胡、契丹、沙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民族主義興起之後,這種融合幾乎就停止了。
二十世紀以後,誰還聽說過哪個民族被融合了?
就連那種隻有幾百個幾千人的民族,都要求保持獨立性。
不隻是國內,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
大明是最後一個華夏正統王朝,也是華夏文明最有機會,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時期。
錯過這次機會……
不能說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隻能說難度要提高百倍千倍。
所以,留給大明和華夏的時間,不多了。
若華夏文明不想麵臨那種困難局麵,必須要在西方蝗蟲開啟大航海之前,完成文化上的認同。
這件事情的優先級,甚至超過了發展科技。
科技落後最多挨一會兒打,蟄伏學習總能趕上來。
一旦民族主義思想崛起,縱使大明弄出原子彈,也很難再如以前那般進行融合了。
陳景恪編寫《華夏簡史》的真正用意,就是為這次民族大融合鋪路。
至於幫大明強化正統地位,不過是順帶的效果而已。
不,準確說,強化大明正統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條件。
很簡單的道理,沒有主體文明也就無所謂融合。
原本的曆史上,斯拉夫人曾經也想搞民族融合。
然而他們薄弱的主體文化,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最終失敗收場。
所以強化大明的主體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環。
當朱元璋問出‘你準備如何證明大明統治四夷的合法性’的時候。
他輕咳一聲,說道“四夷皆華夏支脈。”
見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樣子,他進一步解釋道
“黃帝建國立邦定君主,蚩尤‘子弄父兵’禍亂天下,黃帝大義滅親將之發配往南方。”
這是《史記》的記載,蚩尤‘子弄父兵’,為禍天下還打敗了赤帝。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的兒子蚩尤,借著黃帝的軍隊四處為禍,打敗了反抗的炎帝。
是的,蚩尤是黃帝的兒子。
很多古籍上都有相關記載。
山海經上,還有風伯雨師幫助蚩尤禍亂天下的圖畫。
而風伯雨師恰恰是黃帝的重要助手。
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這和大明有什麼關係?
陳景恪緩緩說道“蚩尤率餘部南下,演化出了百越,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僚人、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繼而恍然大悟。
馬秀英擊掌歎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諸藩,實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飾虎目中的興奮“好,這一下咱大明對南海諸藩的統治,就合乎禮法了。”
朱標高興之餘提出了一個質疑“諸藩會同意嗎?”
朱元璋霸氣的道“誰敢不同意,那就是數典忘祖,大明當征討之。”
洪武大帝霸氣。
陳景恪差點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著說道
“四夷本就羨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認我們當祖宗,隻是以前我們不屑於要他們罷了。”
“現在咱們主動承認他們是華夏支脈,他們隻會高興。”
“當大多數人都以華夏子孫自居的時候,少數不同意的就會成為異類。”
“到時不用大明出兵,隻需陛下一道詔令,周圍列國就會將其分而食之。”
這種文化上的絕對優勢,也是他敢謀劃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資本。
等歐洲蝗蟲的勢力踏入亞洲,這種文化上的優勢將大大削弱,最終不複存在。
到那個時候,各國甚至會提出‘去華夏化’,從而謀求文化獨立。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這就是大勢,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統的原因。”
朱標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再次對陳景恪說道“繼續說,後麵呢?”
陳景恪一口氣將剩下的部分,全部道出
“大禹治水亦到過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當地鎮守江河……”
“每次改朝換代,皆有華夏子民到南方避難……”
“始皇帝南征、晉室南渡、宋室南渡……”
“非隻南方,東、西、北皆是如此。”
“商末箕子去遼東避難建立朝鮮。”
“後箕子朝鮮分裂為遼東諸部,現在的高麗就是箕子之後。”
“秦朝時期徐福率尋仙艦隊抵達東瀛,始有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