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對殷薯有多重視呢。/br一句話來形容:吃住都在殷薯地旁邊的窩棚裡。/br他真就在地頭搭了個窩棚,一點都不誇張,儘管幾十米外就是房屋。/br馬娘娘也是一日三趟往這邊跑。/br嗯,主要是負責給老朱送飯。/br把陳景恪看的目瞪口呆,不知道的還以為兩口子在玩角色扮演呢。/br但他們倆確實沉浸其中不可自拔。/br殷薯確實好活,很順利的發芽出苗。/br一個月後苗成,仔細數了數總共有苗106顆。/br對於這個出苗率陳景恪倒沒說啥,大塊紅薯本來就不適合育苗。/br前世普遍都采用中小塊的,出苗率高還不浪費。/br最後插秧種植,正好夠半分地的。/br接下來就是照顧了,老朱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觀看長勢。/br每天除草捉蟲,照顧的彆提多仔細了。/br又長了一個多月,秧苗鬱鬱蔥蔥非常的喜人。/br陳景恪卻食指大動,前世紅薯葉可是一道美食啊。/br即便後來工作了,還經常去鄉下摘紅薯葉吃。/br於是在他的鼓動下,老朱采摘了一些肥嫩的葉子,馬娘娘親自下廚製作。/br炒了一盤菜,還製作了卷菜饃,還有菜窩窩頭。/br實話實說,馬娘娘的廚藝一般。/br然而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彆的原因,大家吃起來卻都覺得非常美味。/br老朱一個勁兒的誇讚:“好吃,真是好東西啊。”/br“結的果子能吃,葉子也能吃。”/br“青黃不接的時候,采摘一點葉子也能應應急。”/br朱標啃了一口菜窩窩頭,點頭說道:/br“比一般的野菜口感好太多了。”/br一般的野菜都比較粗糙,口感其實並不好。/br殷薯葉口感更加細膩,說它是正兒八經的菜都不過分。/br陳景恪手裡的筷子就沒停過,畢竟這種熟悉的味道幾十年沒吃過了。/br最後吃的老朱都急眼了:/br“你這臭小子,就不能給我留一點。”/br“彆吃了彆吃了,你個不孝的混小子。”/br馬娘娘笑的非常開心:/br“餓極了秧藤搗碎了也能吃,就算自己不吃,用來喂牲畜也是頂好的飼料。”/br朱標說道:“確實如此,這殷薯渾身上下都是寶啊。”/br朱元璋看著不大的地塊,忽然歎道:/br“就是數量太少了,靠這樣育苗,不知道何時才能普及天下。”/br陳景恪這才停下筷子,笑道:/br“加快育苗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就是成本有點高。”/br朱元璋驚喜的道:“你有辦法?快說。”/br陳景恪說道:“您老忘了溫房了嗎。”/br“這些秧藤就是現成的苗,剪下來移栽到溫房,冬天也能生長。”/br朱元璋一拍腦門:“哎呀,怎麼把這麼重要的東西給忘記了。”/br“快快快,把所有溫房裡的菜都鏟掉,全都給咱種成殷薯。”/br“再命工部立即興建新的溫房。”/br馬娘娘沒好氣的道:“你看你一驚一乍的,和毛孩子一樣。”/br“溫房裡的菜鏟掉冬天吃什麼?全都吃鹹菜嗎?”/br“再說了,就這麼點秧藤,又能移栽多少。”/br“讓工部加緊修建新溫房就可以了。”/br老朱也冷靜了下來,笑道:“哎,還是妹子你說的對。”/br然後下令,工部修建溫房,以種植殷薯。/br所謂溫房就是前世的大棚種植,中國早就有的技術。/br陳景恪弄出玻璃之後,就用玻璃造了一批溫房,滿足皇宮使用。/br還能在冬天時不時的賞賜給群臣一些。/br大冬天能吃到新鮮蔬菜,對朝廷權貴來說也是不容易的,更何況還有聖眷在裡麵。/br所以皇宮裡的蔬菜,不少人盯著呢。/br也因此,宮裡的工匠在這方麵的技術,是非常成熟的。/br接到命令後,工部很快就在皇莊修了新的溫房。/br然後在儘量不影響殷薯長勢的情況下,進行了剪藤扡插。/br最後又給弄了兩畝地的殷薯出來。/br不過老朱大部分精力,依然放在了宮裡的這半分地上。/br畢竟這是最初的試驗田,殷薯產量多少還需要它來證實。/br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就進入了十一月份。/br紅薯終於進入了收割時刻。/br即便還沒有開挖,大家也已經從高高隆起的根部,判斷出產量不會低。/br現在的問題就是,能有多高。/br老朱特意邀請了滿朝文武,以及京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前來見證這一時刻。/br畢竟不能給人留口舌不是。/br方孝孺和解縉自然也來了,對於這高產良種他們自然也很感興趣。/br尤其是解縉,他早就等著試驗結果出來,好在報刊上大肆宣揚呢。/br為了等這一天,他都沒敢過度報道發現新大陸的事情。/br在眾人的目睹下,老朱挖出了第一鏟。/br他挖的很小心,生怕把果實給傷到了。/br很快一大串殷薯就被挖了出來,大大小小加起來足足有六個。/br見到這一幕,所有人都忍不住發出了驚呼。/br最後上秤一稱,重達一斤一兩。/br即便早有心理準備,得到準確結果,所有人都忍不住再次驚呼出聲。/br一顆苗結果就是一斤一兩,這裡有一百零六顆呢。/br就算平均一顆結果一斤,那也是一百零六斤。/br要知道,這可是半分地,相當於一畝地兩千一百多斤。/br這已經不是畝產千斤了,而是兩千斤。/br這個結果,實在太驚人了。/br可事實就在眼前由不得他們不信。/br接下來群臣也顧不上形象了,一窩蜂的去挖紅薯。/br沒有工具的就直接下手挖。/br一旁的解縉看的非常感慨:“若群臣皆有此心,何愁天下不興。”/br方孝孺笑了笑說道:“人是複雜的,今日能為了良種失態,明日……”/br說罷搖頭不語。/br陳景恪走到兩人身邊,說道:“不管怎麼說,至少在這一刻,群臣的心都是至誠的。”/br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表現的很至誠。/br在眾人的努力下,半分田的殷薯很快就被挖了出來。/br最後上秤一稱,不多不少正好一百零六斤。/br這個結果再次引起眾人驚呼。/br半分田一百零六斤,畝產就是兩千一百多。/br這可是畝產兩千斤啊。/br湯和眼珠子一轉,立即下拜:“恭喜陛下,賀喜陛下……”/br群臣也反應過來,立即跟著祝賀。/br什麼陛下仁慈,上蒼才有此良種降下雲雲,一個比一個誇的厲害。/br良種當前,最不喜歡阿諛奉承的老朱,都高興的合不攏嘴。/br不過他依然保持著理智,對這個產量給出了中肯的看法:/br“咱這半分地,用的最好的水肥每日精心照料,普通百姓家哪有這個條件。”/br“所以正常產量不可能這麼高的。”/br李善長接話道:“不過就算折半,也是驚人的產量了,此實乃陛下之功也。”/br其他人紛紛附和,都是陛下的功績啊。/br甚至有人喊出了大明將永無饑饉的口號。/br對此大家都是一笑了之,純當他高興瘋了口不擇言。/br方孝孺的唯物史學早就給出過定論,生產端固然重要,但分配端也同樣重要。/br很多饑荒並不是生產端出問題,而是分配端出了問題。/br這個理論已經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br殷薯產量高固然好,可靠它想實現永無饑饉就是笑話。/br不過也不能因此就否認它的優勢。/br糧食多了,漏給底層的就多一點,能少餓死一些人。/br至於品嘗殷薯,這個建議沒人敢提。/br就這麼點全都是種子,誰敢提議吃種子糧啊?/br不過老朱也不是死板的人,挑出一些特彆小或者有損傷的,給大家每人分了一小塊。/br品嘗之後清脆甘甜,吃起來口感非常好。/br這下眾人再無疑慮,此真乃濟世良種。/br陳景恪也被分到了一小塊,隻有一顆雞蛋黃那麼大。/br他仔細品嘗,確實是前世的味道。/br二十多年沒吃,他都快忘記這種味道了。/br但他相信,以後前世的種種,必將在這個世界出現。/br甚至發展前景還要超過前世。/br這就是他穿越最大的意義。/br解縉品嘗過後不停點頭,表示回去一定要大書特書,向天下人介紹這良種。/br陳景恪就趁機將薯葉的吃法,以及薯藤的用處都大致講了一下。/br這讓解縉更加高興。/br百姓最困難的,就是糧食收獲前的那兩個月。/br舊糧吃完新糧未收,俗稱青黃不接。/br那段日子最是難熬,百姓隻能吃野菜過日子。/br即便現在生活有所改善,在青黃不接的時期,百姓依然是半糧半菜勉強果腹。/br如果薯葉子也能吃,那對百姓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好消息。/br接著他又仔細詢問了殷薯的種種情況,包括育苗、種植、照料等方法。/br陳景恪就趁機將前世的經驗,夾雜著告訴了他。/br等這些消息傳開,能為殷薯的推廣創造一些條件。/br看著興奮的眾人,方孝孺卻說道:/br“恐怕世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良種的發現,景恪居功至偉。”/br解縉不解的朝他看去。/br陳景恪也很莫名其妙:“良種是陳永和他們千辛萬苦尋回,與我有什麼關係?”/br方孝孺說道:“若無你主張開海,他們哪有機會出去探險。”/br陳景恪露出一個大無語的表情:“那照你這麼說,這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功勞。”/br“若沒有祖宗哪來的我們,沒有祖宗造出來的船,我們怎麼出海?”/br“我看你是研究唯物學研究出毛病來了。”/br“雖然萬事萬物都有內在聯係,不能孤立看待,可也不是你這種聯係法啊。”/br解縉也失笑道:“方兄你研究學問研究傻了啊,這話可不能對外人說。”/br“否則人家還以為陳伴讀要搶人功勞呢。”/br方孝孺皺眉道:“我這麼說真的有問題?”/br陳景恪肯定的道:“有,有大問題,你這簡直就是地痞盲流思維。”/br方孝孺卻露出釋然之色,說道:“那就好,看來我之前確實糊塗了。”/br這下輪到陳景恪和解縉搞不懂了,你這是鬨哪門子?/br方孝孺解釋道:“很多東西想的太深反而容易入魔,最近關於內在聯係方麵,我就有點魔怔了,把握不好度。”/br“方才問你,不過是想讓你幫我確認一下界限在哪。”/br陳景恪了然的點點頭,這種情況經常出現。/br複雜的問題能解決,簡單常見的問題反而會陷入迷茫。/br“這事兒咱們回頭在討論,而且我的《大同世界》也是時候發布了。”/br“你們兩個都去幫我看看,做最後的審核。”/br兩人都眼前一亮:“好,你終於肯出手了。”/br——/br接著老朱就宴請群臣,以慶祝殷薯豐收。/br陳永和等八十多人也被邀請參加。/br這可把一群人高興壞了,要知道之前他們都是普通百姓,隨便一個胥吏都能拿捏他們。/br哪能想到,有遭一日可以參加皇家宴會。/br而且今天的文武百官一個比一個和氣好說話。/br當然,他們也不是傻子,知道原因是什麼。/br更知道,這種和諧僅限於此時此地。/br宴會上,老朱當場表示要給陳永和封侯,其餘人皆有封賞。/br這下眾人狂喜,站出來叩謝皇恩。/br群臣都毫無意見,畝產千斤的結果一出來,封侯就是必然的。/br還是那句話,皇帝要是不封他們都敢罷工抗議。/br而且傳出去也沒人會幫皇帝說話。/br後人看到這段曆史,也會罵皇帝昏庸。/br陳景恪趁機提議,要為所有人樹碑立傳,包括那些死在路上的人。/br“都是華夏的勇士,大明的壯士,理當受萬民紀念。”/br對此老朱自然也沒有意見,這事兒說起來也是他們父子的功績。/br畢竟良種是在他們當政時期發現的。/br紀念的越隆重,就愈發能襯托皇家的功績。/br陳永和等人對他也是感激不已,陳伴讀果信人也。/br當初說要為眾人樹碑立傳,沒想到現在還記得。/br第二天,封侯的旨意就下達了。/br陳永和為壯良侯,其餘人各有封賞,最低也是個勳位。/br真可以說惠及子孫。/br畝產千斤的良種被證實,民間瞬間就沸騰了。/br這個消息以驚人的速度,向天下傳播。/br每到一地,都能引起巨大的討論。/br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懷疑,畝產千斤怎麼可能。/br這不扯淡的嗎。/br然而沒多久大明周報的加刊就發行了。/br頭版頭條就是良種的消息,並且用一整個版麵介紹了殷薯的特征、播種和食用方式。/br這一下再無人懷疑。/br大明周報作為唯一一家媒體,代表的就是朝廷,它的信譽自然沒有人懷疑。/br於是天下沸騰。/br總結起來一句話,百姓無不盼望良種到來。/br就在這個時候,朱雄英從南方滿載而歸。/br兩方麵的滿載而歸,一方麵是政治上的目的基本達成,諸部落同意了強製學習華夏思想。/br二方麵是後宮,多了六名嬪妃,個頂個的漂亮。/br不過他的回來,正如之前離開那般,並未引起太大的關注。/br就連老朱、馬娘娘都沒空搭理他,因為蒸汽機研究院終於有成果了。/br比起這個,甚至良種的事情都要往後稍一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