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1年,九月九日,
西遼王朝與西亞的塞爾柱王朝,在卡特萬草原上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卡特萬之會戰”。
此戰之中,耶律大石協同後遼上將魏振興指揮東喀喇汗以少勝多,擊敗塞爾柱王朝,
西亞的塞爾柱王朝,戰後勢力退出了河中地區,
而西部喀喇汗王朝,則向西遼稱臣,
改換宗主後,西部喀喇汗王朝得以用附庸形式保存下來。
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後,西遼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
附近的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及花剌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
至此,以耶律大石為首的西遼國,靠政變登上了中亞舞台,控製了整個西域、中亞地區。
西遼,結束了西域、中亞地區紛爭擾攘百年的局麵,創立了具有中華典章製度特色的大國。
不但製止了落後的遊牧部民對城市的侵擾,保障了社會環境的和平安定,輕徭薄賦,發展了生產,循俗施政,取得了伊斯蘭各國的尊奉。
這是八世紀唐朝在中亞的軍事力量敗於大食後,華夏政治勢力的回歸,是漢文化在伊斯蘭世界中成功的滲入。
從西遼時期起,
雖然西遼政權直接占據了八剌沙袞附近,
但西遼國卻將東、西喀喇汗與葛邏祿自治區分而治之,僅僅隻是派駐不同的監察官進行監督而已,
實際上,東、西喀喇汗與葛邏祿自治區,仍然是半獨立的政權,
喀喇汗朝之後,逐漸失去了七河流域與伊犁河流域,
開始由兩個相對統一的王朝,演變為多個政權組成的鬆散聯合體。
從12世紀中期開始,喀喇汗朝各地派駐的長官紛紛獨立,與西遼分庭抗禮。
12世紀末期,一個名叫斡匝兒的葛邏祿響馬,占據了喀喇汗朝的阿力麻裡,建立起小汗國,
不久,另一個名為阿爾斯蘭的葛邏祿人占據海押立,對抗西遼。
西喀喇汗朝,徹底失去了對伊犁河流域的控製。
而東喀喇汗王朝成為西遼王朝的附庸之後,
王朝的首領伊卜拉欣於公元1158年,被西遼王朝派往河中地區幫助西喀喇汗王朝鎮壓叛亂的葛邏祿人。
根據史料,東部喀喇汗王朝的首領又恢複了汗的稱號。
繼伊卜拉欣統治的是其兒子穆罕默德,之後是孫子玉素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