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官雙膝跪倒,趴伏於地。
典儀官唱:“興。”
眾官員站起身。
典儀官唱:“再拜。”
眾官員再次叩拜,行了兩個稽首禮。
李治俯視著下方數十名官員,心中一陣感慨。
在皇宮內院時,他雖知道自己是皇帝,其實並未有太多實感,直到此時接受百官朝拜,才清晰的感受到手中權利的厚重。
朝會在即,他腦海中,也湧現出許多新的記憶。
唐朝的中樞決策體係,被稱為三省六部製。
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是尚書省六部。
大唐帝國的所有政策,全部出自於中書省。
按照流程,由六名中書舍人負責製誥擬就詔敕,再交由中書令、中書侍郎檢查修改,接著送到門下省審覆。
門下省通過後,才會送到皇帝的禦案,等待批準,皇帝批準後,再送到尚書省六部執行。
所以就算是皇帝,想下達什麼旨意,也需得先送到中書省製誥,門下省審核,才能通過。
如果宰相們不同意的話,是可以駁回的,當然了,皇帝也有權利罷免跟他唱反調的宰相。
李治初即位時,長孫無忌便同時掌控中書門下兩省,尚書省也有他的人,他的權利幾乎與皇帝差不多了。
另外,這個流程有兩個容易出現的弊端。
第一,倘若中書省宰相與門下省宰相不合,就會陷入製誥、駁回、製誥、駁回的內循環,政令到不了尚書省。
為了解決這個弊端,中書省設立了一個政事堂。
所有宰相和參知政事齊聚一堂,有什麼顧忌,相互講清說明,達成一致,然後再製誥,就不會受阻了。
第二個問題是宰相與皇帝有爭執。
比如兩省都通過的詔令不合皇帝心意,被皇帝駁回,他們又不知為何被駁回,所以就有了朝會。
朝會便是一個放大版的政事堂,群臣們會跟皇帝好好議論一番,相互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講清楚。
如此才能達成一致,讓政令得以執行。
所以朝會的重要性很大,經常不上朝的皇帝,很容易被奸臣鑽漏子,以為四海升平,其實已被阻塞視聽。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指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沉溺美色,不願上朝,故而被白居易譏諷。
另一方麵,隻要朝會上一致通過的議題,將會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流程,直到尚書六部,落實到地方。
朔望朝又比常朝重要。
常朝隻有高級官員能跟皇帝議論,皇帝接觸不到底層官員。
朔望朝則允許所有在京官員參加。
有些州縣一把手遇到棘手問題,自己無法解決,上疏朝廷,卻被京官部門把奏表給扣了。
怎麼辦?
他們可以派手下二把手或三把手來長安,等著朔望朝,然後當朝告知皇帝,揭露問題。
當然,這樣做需要一定的勇氣。
如今站在朝堂階外的那些五品以下官員之中,就有很多州縣官員。
因為議題太多,朔望朝往往會持續三四個時辰,從早上一直開會到下午。
為了避免官員們餓肚子,唐太宗設立了廊下食,準許開會中途,讓官員們去殿外長廊就食。
當這些記憶一股腦進入腦海中,李治不由吸了口氣。
要做一個好皇帝,每天就必須花大量時間坐著開會,接著還要處理中書省和門下省送來的大量奏章和製誥。
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隻要體弱多病一些的,很容易早逝。
這也難怪唐高宗身體越來越差,若是得了風疾,這種生活將更是一種折磨。
倘若不上朝,任由宰相把持朝政,他先前打擊世家大族的努力,必將前功儘棄。
所以唐高宗才把政務扔給老婆處理,也是無奈之舉。
他估計也沒想到,自己老婆會這麼勇,成為古今第一位女皇帝。
正當李治整理記憶時,禦史大夫崔義玄大步出列,舉著笏板,大聲上奏。
“陛下,監察禦史盧博濤無故缺席朝參,臣懇請陛下下旨,抓捕盧博濤上殿,治其大不敬之罪!”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