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乞丐一個個的無不是目光空洞、衣不蔽體,有如行屍走肉。
饑寒交迫、畏縮在街角巷弄的乞丐。
衣裝得體、興致勃勃地前來圍觀正在入城的新選組的男女老少。
差彆極度鮮明的這兩個群體,同時出現在青登的視界內。
至於那些浪人……
說實話,若不是他們的腰間還佩掛著臟兮兮的長短二刀,否則他們跟那些乞丐完全沒有兩樣。
隨著京都的尊攘之風愈演愈盛,愈來愈多的浪人蜂擁上京。
他們中的部分人,確實是心懷匡扶國家的大誌、“憑三尺劍,立不世功”的野心。
但是,其中的絕大多數都隻想渾水摸魚。
要麼是想找份工作,討個飯碗。
要麼就是想趁此機會,放肆地搶掠一把。
還是那個老套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念叨著“吾等乃尊攘誌士,為了實現尊王攘夷的大誌,需要你們給予支持”的台詞,勒索富戶商家,強迫他們交出所謂的“軍費”。
浪人越多的地方,治安狀況就越糟糕——這是青登在北番所定町回奉公時,總結出來的工作經驗。
都不用去考察其他方麵了。
光是瞧見京都的街頭有那麼多浪人在晃悠,青登便敢下定判斷:京都的社會秩序絕對是糟糕透頂!
為了確保軍列的正常行進,也為了防止敵對分子的搗亂,鬆平容保派遣大量人馬以維持秩序。
在會津藩士的一番努力之下,兩軍的入城雖很緩慢,但也有條不紊。
就在軍列又往前推進了一段距離的時候,青登忽然覺得視野豁然開朗。
在街道兩側緊密排列的房屋都不見了,變為寬敞的河原。
青登轉頭向右——這是鴨川所在的方向——這條堪稱京都的母親河、京都之象征的著名河流,嘩啦啦地向南奔流。
清澈的、在陽光的照映下閃耀著金光的涓涓流水噴著白沫、打著回旋。
幾張灰色和褐色的船帆,在一個又一個的水波中顛簸,順水南流。
河道的兩側是衝積而成的河原,寬敞平坦,人來人往,欣欣向榮。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青登扭頭朝身旁的鬆平容保問道:
“肥後大人,這兒是?”
鬆平容保解釋道:
“橘大人,這裡就是三條河原。”
青登聽罷,麵露了然之色並輕輕頷首。
“三條河原……久仰大名了啊。”
三條河原,顧名思義就是鴨川流經三條的河邊兒。三條是地名。
除了三條河原之外,還有流經四條的四條河原、流經五條的五條河原、流經六條的六條河原……
青登之所以會說“久仰大名”,便是因為它自古以來——上溯至平安時代——就是京都的刑場。
千年來,不計可數的大人物都在這兒掉了腦袋。
源平合戰的時候,三條河原的奔騰水花見證了平氏一族的諸多武將的末路。
室町幕府時代由於刑法較重,所以被拖到這裡斬首的犯人數量一下子激增,原本這裡隻砍武士的頭,漸漸的也開始砍普通罪犯的頭了。
再往後的戰國時代,死在此地的大人物就更多了。
比如說:“殺生關白”豐臣秀次一家三十九口人、在關原之戰中落敗的石田三成等人……
早在室町時代,三條河原就因地形平坦、靠近河流而獲得了長足開發,不再是徒有雜草砂石的荒地,一躍成為京都最繁華的地區之一。
每逢夏季,以三條河原為代表的鴨川河灘都會擠滿前來納涼的民眾。
但是,就跟中國明、清的“菜市口”一樣,將人處死在人多的地方,才能對老百姓們起到最佳的震懾作用。
於是乎,“將犯人處死在三條河原”的慣例,就這麼一直延續了下來。
時至今日,三條河原仍然充當著刑場的職能——尤其是被尊攘誌士所鐘愛著。
尊攘誌士尤其喜歡在砍了人後,取下其首級,懸掛在三條河原上並附加布告,闡明此人所犯的罪責、為何要斬殺此人。
儘管這是一片充滿血腥味的土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片非常美麗的土地。
潺潺流水、繁華的河灘……用作與戀人約會的場所,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正當青登醉心於三條河原的美景時……異變突生。
“嗯?”
青登倏地蹙起眉頭。
同一時間,鬆平容保的表情亦被惑色所染。
隻見前方不遠處的河灘上,聚集了大量的人流。
他們伸長著脖頸、墊高著腳尖,似乎是在觀望著什麼東西。
“怎麼回事……”
鬆平容保嘀咕一聲,隨後喚來一名部下,差他前去查看情況。
不消片刻,他飛奔著回來。
不等他跪定,鬆平容保就急不可耐地問道:
“前方究竟發生何事了?”
“回主公!前方……前方……”
他踟躕了一會兒,咬了咬牙:
“前方擺放著等持院內供奉的室町幕府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二代將軍足利義詮、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木像首級和牌位!”
“什麼?”
鬆平容保的瞳孔猛地一縮。
接著,他“駕”的一聲,策馬前奔。
青登亦輕磕牛腹,驅使蘿卜跟上。
新選組和會津軍的將士們緊緊追隨。
“啊!是會津中將!”
“都讓開都讓開!”
“會津中將來了!”
聚集在河原上、正在觀看那三顆首級的人群向著兩邊退散。
翻身下牛(馬)的青登和鬆平容保順著分開的人流,大步走向前方的木架。
本應空無一物的灘地上,突兀地多出一座木架。
木架上以一字擺開三顆木製首級,每顆首級的下方分彆垂掛著一隻木牌。
首級脖頸處的切口無比平整……一看便知是用刀從木像上斬落下來的,而且還是一刀斬落。
僅憑一擊就斬斷了如此堅實的木像……犯者的劍術水平很高。
鬆平容保望了一眼這三顆首級,頓時麵色鐵青:
“確實是供奉在等持院的室町幕府的前三代將軍的牌位和木像首級……”
青登眨了眨眼,作思考狀。
少頃,他一臉恍然大悟地自言自語道:
“原來如此……以借古喻今的方式來給我下馬威嗎……”
反對室町幕府——此乃尊攘誌士的政治正確。
為何會如此,得從七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開始說起。
鐮倉時代(11921333)末期,鐮倉幕府勢微,當時在位的後醍醐天皇決心恢複朝廷權威,密謀倒幕。
他先後發動了2場史稱“正中之變”和“元弘之亂”的倒幕運動,均告失敗。
元弘之亂後,後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隱岐島,幕府扶持了新皇,即光嚴天皇。
但是當時的倒幕勢力仍活躍於日本各地。
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倒幕誌士們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隨後再度舉兵討幕。
鐮倉幕府派遣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幕府的專製統治,途中倒戈,回師攻下了鐮倉,鐮倉幕府就此滅亡。
足利高氏因立下了倒幕的首功,故而被賜予天皇名字中的“尊”字,易名為“足利尊氏”。
後醍醐天皇回到京都後,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複古,推行新政。
首先,不承認光嚴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為上皇,剝奪了他所有權力。
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製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
這就是曆史上的“建武新政”。
由於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僅僅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不滿。
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有意開幕府。
而後,足利尊氏迫使後醍醐天皇退位,並立持明院統之光明天皇。
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是為北朝之始。
後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後設法逃出,持著皇室象征的三神器——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退往大和的吉野,是為南朝。
至此,南北朝(13361392)終於形成。
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逐漸衰退。
終於,到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執政時期,在幕軍的強大攻勢下,南朝滅亡。
南朝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這段持續了數十年的日本分裂期,衍生出來一個極嚴肅、絕不可等閒對待的問題:南北朝孰為正統?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的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
因為南北朝合一後北朝繼承了天皇的皇統,所以在“黑船事件”爆發之前,雖有論爭,但“北朝正統論”居優勢。
例如:江戶時代初期,由林羅山起草、並由林家執筆的江戶幕府官方編修史著《本朝通鑒》便以北朝為正統
可是,當水戶藩編纂的文言文紀傳體日本史《大日本史》麵世時,使“南朝正統論”逐漸有了影響力。
《大日本史》一直堅持“南朝正統論”。
水戶藩編寫《大日本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來評論人臣的是非功過。
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流放皇帝、扶持偽帝的足利尊氏,完全是十惡不赦的叛國逆賊。
除此之外,《大日本史》堅持“南朝正統論”的另一理由是以象征天皇權威的三種神器的所歸為基準。
在南北朝對立時,三神器俱在南朝手中,故理應奉南朝為正朔。
“黑船事件”爆發後,幕府和朝廷的矛盾空前激化。
尊攘誌士們憑借著朦朧的感性,推導出一條等式——因為幕府主張“北朝正統論”,所以擁護“南朝正統論”就等於反對幕府。
於是乎,“南朝天子才是正統”的說法在尊攘誌士之間大行其道。
尊攘誌士是一種很難定義的複雜群體。
他們大多罹患了“皈依者狂熱”,即後加入某一陣營的人,往往比天生就處於該陣營的人對本陣營更加忠誠、更加狂熱。
若不趕緊做點什麼來表達自己對朝廷的忠心,我的心裡難受啊——為數不少的思想激進的尊攘誌士,都是秉持著這樣的心理。
明明從未踏足過禦所,連天皇的麵都沒有見過,更未吃過朝廷的一米一粟,卻莫名其妙地心生“士為知己者死”的澎湃情感。